2024 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文化遗产如何融入日常?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出决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短短一年间,中轴线上管弦乐声声,京韵悠扬;前门附近咖啡香飘四溢;老戏楼变身时尚电影拍摄地;网红龙脊公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共同感受文化遗产保护为古老中轴线注入的崭新生命力。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担任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文本团队的领导,他多次阐述见解,强调申遗的根本目标在于让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得以“焕发活力”,进而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让他感到振奋的是,这一理念正逐步变为现实,“中轴线持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遗产融入日常
申遗成功之后,位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参观热潮始终未曾减退。
薛俭身为馆长,在每一个开放日,都能体会到一份小小的喜悦,那就是目睹观众踏入博物馆,探寻中轴线的传说以及北京的悠久历史。
太岁殿展厅经过一番升级,薛俭一有空闲便主动担当志愿讲解的角色。不少观众面带笑容,如此评价:“这实乃馆长精心打造的深度游览体验。”
众人抬头仰望,眼前便是被誉为“最美天花板”的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同时也是古建馆的镇馆之宝。照明系统已焕然一新,您现在可以清晰辨认,藻井内精细雕刻了68座天宫楼阁。顶板上那幅明代仿唐的星宿图,描绘了1400多颗星辰,宛如仙境琼楼,满目璀璨星河。若您对此感兴趣,不妨亲自数一数。
依托于申遗保护项目的助力,先农坛的历史景观正逐步得以复原。太岁殿得以修缮,那被称作“一亩三分地”的耤田亦重焕生机,而去年新开放的神仓院落和庆成宫,使得开放区域持续扩大,同时,参观人数也实现了显著的增长。
在这条线上,众多顶尖文创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火爆的两个文创项目堪称行业现象。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凤冠冰箱贴,仅今年3月底的销量便已超过100万件,这一成绩不仅推动了凤冠IP全系列文创产品的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还刷新了该馆近20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产品的销售记录。古建馆推出的天宫藻井冰箱贴也颇受欢迎,其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高达1980万元,这一成绩有效推动了该馆文创产品的整体销售,使得其总额成功超越了3450万元。
优秀的文创产品让民众能够将中轴城的故事带至家中,同时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重返博物馆。以凤冠冰箱贴为例,这款成人手掌大小的文创产品推动下,超过九成的国家博物馆参观者纷纷前往“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一睹凤冠文物的风采。
在展厅内,古董藏品依照年代顺序依次陈列,众多期待一睹明代凤冠风采的游客,往往使得队伍末端延伸至“宋元”时期,有时甚至更早。
观众漫步其间,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手持手机与相机,捕捉到文化创意与珍贵文物并存的瞬间,这一刻,古今交融,甚至与未来的界限也被悄然打破。
薛俭表示,观众的热情同样给了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展望未来,古建馆的展示区域将从目前的八万平方米增至二十万平方米。我们期望能够持续深入挖掘先农坛的文化内涵,让这些文化遗产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700余岁中轴线添新看点
中轴线已有700多年历史,新亮点层出不穷。攀登长城、游览故宫、品尝烤鸭、漫步中轴线,这些活动已逐渐成为北京旅游的新“四大特色”。
位于永定门城楼前的宽阔广场,已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团体游客们可以提前进行预约,以便登临城楼参观。
过去一年里,永定门城楼的接待人数不断攀升。东城区文物研究中心的田雯雯部长表示,这里已经举办了多场活动的开幕式。2025年,东城区的文化探访活动亦在此拉开序幕,通过推出10条文化探访路线、策划“1+N”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呈现了文化与商业、旅游、科技、体育的深度融合新景象,致力于做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后续工作。
位于先农坛的庆成宫,频繁举行各类主题音乐会,并开展夜间娱乐活动。在神仓院落中,“一亩三分好吃店”正式开业,这里推出了一系列与饮食及传统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创产品,既让观众大饱口福,又让他们欣赏到了丰富的视觉盛宴。
目前,在中轴线周边,分布着超过三十处类似露台的场所。位于鼓楼西大街33号的地方,人们在此品咖啡、享西餐,同时尽享钟鼓楼的壮丽全景;赵府街20号,则被精心打造成为了一座天然的戏剧舞台,素描喜剧、剧本朗读等活动频繁上演;而在隆福大厦的屋顶,宛如一座空中四合院,国际时装秀、文化沙龙等各式活动接连上演……
一处处中轴观赏新视角下,人间烟火慢品,万事岁月静观。
故宫博物院迎来百年院庆之际,一系列精彩展览轮番上演,如“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彩画千年——中国官式彩画传承与创新展”以及“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等,吸引了众多观众。不仅国内游客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也身着汉服,漫步于古建筑群中,纷纷举起手机,留下美好的瞬间。
万宁桥横跨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上——北京的中轴线以及大运河。桥上,车流不息,繁忙景象尽显;桥下,溪水潺潺,流淌不息。
中轴线上的一条条文化探访线路将网红打卡点串珠成链。
公众“续写”中轴故事
中轴线北端,钟鼓楼重新开启了时间的节奏。在鼓楼的一层,设有“时间的故事”展览馆,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那古老的“晨钟暮鼓”再次回荡,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前来参观。在VR体验区,家长们带着孩子们一同沉浸于“中轴奇妙夜”的奇幻氛围中。
我们特地利用暑假时间带着孩子来到了北京,中轴线上的景点是我们要必游的地方。黄女士一家来自广东,她表示:“我在社交平台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对鼓楼的击鼓表演以及夜晚的活动特别感兴趣。然而,真正到了鼓楼,我们发现还有更多令人惊喜的节目!我和孩子都获得了满满的收获。”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青少年研学团队的数目不断增多。众多青少年热衷于参与各种体验活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北京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故事。钟鼓楼文物保管所的副所长余慧以实例说明:“在‘我在鼓楼’生活节期间,我们定期举办小型音乐会、电影放映等活动。此外,我们还利用VR技术打造了一款名为《时枢秘钥》的解谜游戏,邀请观众共同探寻我国独特的时间文化。”
2025年,故宫与香港青年文化从业者共同举办的“文化+科技训练营”已正式拉开帷幕。来自香港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以及故宫博物院的青年员工们,将转变为多面手,携手致力于促进文化事业的兴旺与进步,共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不仅是在十五个遗产点周围,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汇聚至中轴线之上,各展其才,共同续写着北京这座城市的悠久传说:大栅栏与前门两大街道联手打造了“中轴线文化之旅”,以此推动前门大栅栏商业区的繁荣;别具一格的中轴线观光巴士,以现代风格复制的铛铛车为载体,实行日间与夜间两条线路运营,邀请游客深入体验古都文化的深厚底蕴;天桥艺术中心的“传统焕新”项目盛大开幕,七部小剧场作品和四部公共空间作品将陆续登台,一场将古典韵味与现代潮流完美融合的文化盛宴由此拉开帷幕……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匠心独运,推出了遗产监测公众参与计划。这项计划让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在过去的1年里,将近1000名志愿者在钟鼓楼、万宁桥、正阳门、先农坛等地进行了定期的遗产监测和巡查,确保了文物监测工作的每周都有数据记录。
在七月初期,该机构再次伸出了橄榄枝,期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参与到中轴线的文化地图绘制、影像拍摄以及微纪录片的创作中来,携手共同守护这条壮丽的中轴线。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