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与上博古埃及大展受热捧,排队尽头是文化含金量?

上海书展在双休日的每日入场人数超过五万。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上海书城,乃至滴水湖边的朵云书院,作家们都在排队寻找空位,读者们也排着队希望见到心仪的作者,很多人为了赶场而小跑着移动。

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结束前吸引了一波又一波观众前往参观。临近闭馆,馆内人流密集,日夜不停。许多游客多次专程前往,欣赏那些来自遥远古埃及的珍贵文物。

上海市民热衷于有序等候。在人群熙攘的场合中,为何上海书展和上博“金字塔之巅”的绵长队伍,依然被围观者赞为“最动人的景致”,令人心生羡慕、渴望加入?队伍的最终目的地究竟是什么?

是文化的含金量。

七百八十八件古埃及藏品中,有九成是首次在亚洲展出,堪称人类文明的璀璨结晶,在亚洲尚属首例,在国内更是独此一份,这些特质共同奠定了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特展的卓越地位,上海书展同样以优质的阅读体验作为核心追求。这里有很多值得阅读的书籍,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版《南史》的平装版本、2025年敦煌学专题的出版物、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五大文库”的书籍都在这里首次亮相;这里有很多杰出的作者,包括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创作者、古籍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名人士、享有盛誉的译者等,可以说这里汇聚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士。

含金量带来“泼天”流量。

从尼罗河到黄浦江,文明交流已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互鉴的典范之作,2024年7月以来,超过277万人或就近参观博物馆,或专程前往城市看展。得益于优秀书籍与知名作家的参与,今年上海书展举办1267场活动,新老读者云集,场面十分火爆。

有了文化优质产品产生的强大感召力,文化活动能够迅速聚集人气,但是如何实现由短时效应向长效积累的转变,甚至进一步拓展其影响力,将那些难得一见、周期性的文化大奖、阅读嘉年华,转化为超大城市居民持续关注的内容,上海在增强创新元素的独特性、优化服务体验的温度方面持续发力。

上海书展已经持续举办二十一年,组织者突破了常规做法,今年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确保活动品质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并持续传递阅读的意义,密切关注文化消费和阅读场所的新动向,致力于扩大阅读影响范围,营造新颖的阅读氛围,这些举措多年来一直是上海营造读书人节日盛况的核心目标,也是满足读者期待的重要责任。

古埃及文明精华在上博亮相,并非简单的展品转移。尽管特展本身具备高度独特性,但上博并未采取被动等待态度,而是持续探索展览在文化交流、消费拉动等方面的多重价值。推出空中导览、情境互动、宠物欢迎、虚拟空间、衍生品设计等创新举措,共同构建起富有情感的活动体系,有效回应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

通过一个专门展览认识上海,欣赏博物馆展览、观赏艺术展,已经成为上海的文化招牌。近些年,上海实施了“大型博物馆工程”“大型美术馆工程”“社会广泛美育工程”,增强了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社会广泛美育讲堂等。唾手可得的高水平文化服务,促使整个城市凝聚力量、追求美好。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上海书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了上海文化的丰富多彩的篇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它们就像一首展现上海四季变化的歌谣,在人们心中回荡,上海书展和上博古埃及大展的现场,人们排起的长队,正是这座城市充满诗意生活的精彩展现,也是城市活力的一种体现,这些景象如同高光时刻,照亮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出版界人士表示,一座城市的独特风貌,往往能塑造出相应品味的读者群体。同样道理,城市中形成的文化气息,也会培育出具有特定审美取向的文化参与者和爱好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千上万的读者和访客,不论来自本地还是远方,都会持续不断地前往某个特定地点,他们甘之如饴地忍受漫长等待——毕竟在上海市内,那里提供了一个与世界进行深度交流的宝贵平台。

关键词:上海书展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