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滕王阁:历史辉煌如璀璨明珠,夜幕灯火似星辰洒落

知道吗,江西南昌有座知名的江南楼阁滕王阁。这座楼阁矗立在长江旁,好比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珠,展现着悠久的历史。

滕王阁: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

天色渐暗,滕王阁的灯光逐一点亮。刹那间,我好像从王勃《滕王阁序》的篇章中,亲眼见到这座楼台悄然显现。那七层翘角直插云霄,似乎正欲揽住满天星辰;瓦片反射的璀璨光芒洒落赣江,化作无数闪烁的金色光斑。恍惚之中,我竟以为那是当年王勃书写时,偶然洒落的星屑。

现在,我正处在滕王阁外的空地上,听着讲解员手持扩音器介绍那块“西江第一楼”的题字。回想起这一幕,我猛然领悟到:这座楼台,以及它所庇护的南昌城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它一直矗立在岁月与前景的交汇之处。千百年的文明积淀,就寄存在每一道砖缝、每一片屋檐瓦片之中,安静地展示着。

听完讲解,我踏上石阶,向上攀登,抬头看见顶部是宋代式样的斗拱,层层堆叠,相互交缠,仿佛是展开的扇骨。导游说,这壮观的建筑是1989年重新修建的。这让我感到惊讶,不由得想到它那不平凡的历程——它竟然毁于战火二十九回,又从灰烬中二十九次复活。

多次历史劫难里,唐代梁柱、元代壁画、清代彩绘,都在烈焰中损毁殆尽。然而每次,那些专注的匠人们都会查阅那本厚重的《滕王阁志》,把王勃所写“画栋朝飞南浦云”的景象,用笔用墨,再次描绘出来,呈现在这片土地上。这份坚韧的复苏之能,宛若脚边奔涌的赣江之水,不论屏障怎样阻隔,它总会寻觅到别的通道,始终如一地奔向鄱阳湖的怀抱。

在二楼那条宽阔的《滕王阁序》碑廊前,我停下了脚步。玻璃罩里面,我看到王勃亲笔书写的拓本安静地摆放着。公元675年,那个年纪轻轻的杰出才子,在酒宴中精神抖擞,当场书写,创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不朽名句。他动笔的时候,是否料到这四百多个字,会如此深入地渗透进中国文化的精髓?

我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寒凉的碑石,似乎能感受到千年以前宴席间传来的弦乐声韵。文献中提及,都督阎公起初对于王勃这个“年轻才俊”抢占了话题而心生不快,然而当他读到“年岁虽高,情怀依旧”时,最终无法抑制地连连称善。

我觉得,这大概就是滕王阁的魅力之处了——它总能令最自负的个体,在文章的感染下,甘愿地垂下高傲的头颅。

滕王阁: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交融

看过了那些历史悠久的建筑,我来到了最高层的观景平台,顿时感觉景色开阔无比。赣江在这里优雅地转了个弯,好像把滕王阁温柔地抱在怀中。另一边,红谷滩新区的超高层建筑灯光耀眼,和滕王阁旁边的古渡口闪烁的几盏渔灯远远对应,构成了一种穿越岁月的奇妙交流。

眼前这番光景,总让我联想到白居易当年在此送别元稹,创作出“浔阳江头夜送客”的离绪;同样也让我记起文天祥身处牢狱之中,凝望滕王阁时吟诵出的凄怆诗篇。这座楼台,宛若一本立体的诗卷,每一层楼台,都深深烙印着各个朝代的往事与心绪。

我在往楼下走的时候,碰到了几个画家在专心致志地学习墙上的画。他们当中有一幅《南昌风景画》,让我停下了脚步。画里,唐朝的渔船和现代的货船竟然和平地待在一起,滕王阁则像一根灵巧的银针,把不同时期的线条和空间神奇地连接了起来。那个瞬间我豁然开朗,这座楼阁得以历经无数岁月洗礼依然屹立不倒,根本原因在于它从不把自己局限在某个过去的时代之中,它宛若江畔那些连绵不绝的蓼科植物,春天萌发秋天凋零,在荣枯的更迭中,持续守护着生命核心里那份刚毅的青色。

深夜降临,滕王阁的灯火已逐渐暗淡,最终唯有屋檐下的铜铃,在风中发出细微声响。我凝视这座饱经沧桑的楼阁,它曾遭遇“时来运转难期,人生道路坎坷”的境遇,此刻忽然让我深刻领悟到王勃在序言中所言“境遇困顿而意志愈发坚定,永葆高远志向”。这座楼阁在历史长河里多次倾颓,又多次复兴,这不正是中华文明在重重逆境中,展现出的不屈生命力的形象写照吗?

当新一天清晨的阳光,再次和煦地映照它金色的琉璃瓦顶,它定会扫去岁月的积尘,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天的日出。而那些镌刻在砖石上的诗句,也将在某个晚霞绚烂的黄昏,借着孤雁的羽翼,飞入一位正凝视江水的少年眼中,激发一种别样的诗意!

关键词:江西南昌滕王阁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