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落幕!历时52天的打开艺术之门—2025暑期艺术节精彩回顾
初秋的晚风缓缓吹过,中山公园音乐堂里传来阵阵弦乐声和悠扬的琴音,8月24日晚上,在北京市民族乐团动听的旋律中,为期52天的“打开艺术之门—2025暑期艺术节”圆满结束,活动至此告一段落。“打开艺术之门”自1994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走过32个年头,一直坚守最初的宗旨,通过美育来启发人们的思维,用艺术来滋养人们的心灵。今年夏天,全国性的艺术普及活动有了新的提升,通过举办四十余场精彩纷呈的表演,开设十一个别具一格的艺术体验营,组织六次关于中国音乐文化的专题讲座,开展四大方向的艺术实践课程,举办多次公益性质的活动,并且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展四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共同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卷。
“艺术之门—2025暑期艺术节”闭幕音乐会举行,北京民族乐团以“国乐奇缘 童心飞扬”为内容,呈现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声光盛宴,乐团首席指挥张鸣担任指挥,特邀二胡表演者宋飞参与,乐团首席于海音负责引导。音乐会精选《西游记》《哪吒传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些流传久远的动画佳作,结合丰子恺画风的诗意,以及《天空之城》《大鱼》等当代动漫的旋律,运用传统民族乐器演绎童真故事,为民族音乐增添新意。北京民族乐团的团长武旭海表示,他们借助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乐于聆听,并且能够理解音乐。让民族音乐深入孩子们内心世界,是乐团始终如一的目标。二胡表演者宋飞表示:“‘开启艺术之窗’是我特别敬重并看重的公益艺术项目。三十多年来,该项目一直秉持着高水平、低收费的宗旨,让众多家庭得以接触艺术。这种执着与责任感,实在令人钦佩。”
演出活动尚未正式启幕,一场民族音乐即兴表演于音乐厅中央区域令到场观众倍感意外,多首如《新赛马》《百鸟朝凤》之类的激昂乐曲,使听众陷入意想不到的艺术共鸣情境之中。抽奖环节是艺术节尾声的固定项目,备受参与者期待,在“打开艺术之门”活动中尤为突出,今年有17位幸运者获得了特别礼品,其中包括艺术节特别设计的主题T恤,八喜公司提供的购物卡,还有音乐堂和百年茶社“来今雨轩”的创意纪念品,此外还附赠了2026年闭幕式的门票,让大家能提前预定来年的参与机会。
今年“打开艺术之门”着力传承民族文化,持续延伸艺术感受的范围与深度。传统乐器的学习项目,如琵琶、古琴、笛箫等,依然广受欢迎;而新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则备受瞩目——它包含湖笔制作、景泰蓝绘制、京绣工艺、药香调制四大特色内容,参与者得以亲身感受民族文化的鲜活气息,其中某些场次甚至出现票源紧张的状况,需求旺盛至不得不增加安排。艺术节更联合了研究艺术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里众多知名音乐家,由音乐家及非遗守护者田青负责领导,开办了“国人音乐”系列讲座,以学问的深度引导大家透彻认识传统音乐的魅力和民族文化的内涵。艺术节持续推陈出新,流行乐队现场表演、广播剧创作体验营令人大开眼界;首次同中国电影博物馆联手开设的艺术工坊,引导孩子们发掘电影配音的奇妙之处;管风琴模型拼装、音乐品味小盒子、八喜冰淇淋制作厂参观等别致活动,促使艺术融入日常。
“艺术之门”活动在夏季期间,吸引大量国内音乐人士及观众加入,成为文化带动旅游的生动示范。琵琶研修营已持续开展14期,招收130名青少年学员,他们分别来自全国20个省份;古琴、琴歌及笛箫训练营则聚集了近70位年龄介于7至60岁的学员,这些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因共同的古典音乐兴趣而聚集在音乐厅。持续四届的音乐创作活动今年吸纳了南方学子与华裔青少年参与,使“艺术之门”成为入境游的热门目的地,一对意大利籍父女在此展开中国文化探索之旅,体验了湖笔制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欣赏了北京京剧团的演出以及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表演。萨尔瓦多的留学生梅丽莎,和40多位营员一同来到“京城文化第一街”琉璃厂,参与了湖笔制作的体验活动,她表示自己认识到了毛笔制作过程和工艺的精妙复杂,并且深深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北京保利紫禁城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永锋表示,今年“打开艺术之门”有8场演出完全售罄,观众出席比例达到70%左右,他感受比较明显的是,过去“打开艺术之门”的主要观众群体是北京本地居民,但最近两年,无论是演出活动、夏令营项目还是工作坊,外地参与者数量显著增加,很多人在规划旅游安排时,都会把参观博物馆、欣赏演出、参与夏令营作为必去项目,并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体验活动
审美活动、文化参与已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今年恰逢八喜冷饮品牌与“开启艺术之窗”合作十九周年,不少孩童自幼时便对冷饮怀有喜爱,成年后与艺术产生共鸣,实属一段奇妙的际遇。
表演结束,观众们同时举起手机,在璀璨的灯光下,北京民族乐团的演奏者与大家一同高呼“二零二六开启艺术之门,再会!”,共同憧憬下一次的艺术盛会。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