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承载文明印记成精神象征,公路串联边塞风情绘别样画卷
屹立于天地之间,横亘数万里,两千多年岁月里,长城见证着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脉络,被视为民族气节的标志。从古至今,文人骚客创作的边塞诗章汇聚成巨著。现在,长城一号旅游路线与古老的边防遗址相邻,使旅行者能够在舒适的驾驶途中体验不同景象。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公布的材料显示,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目前已经完工3617公里,其中主线路段达到1065公里。这条公路的主线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镇老牛湾村出发,分别通往内长城和外长城两个方向,最后在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平远头村会合,构成一个环绕长城的完整路线。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零公里起点位于偏关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也在此地结束旅程,两条传奇水道在此交汇,形成壮丽景象。
那个交接点位于老牛湾村,该地也是黄河流经山西省的第一个村庄。这是偏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讲解员张瑞芳所介绍的。
站在老牛湾村的古堡上,可以看到下游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形成的高峡平湖,这处景观与黄土高原的辽阔景象,以及长城墩堡的壮阔气势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连接古今的耐人寻味的图画。
刹那间,天色阴沉,云层翻滚,灰蒙与深蓝混杂,色彩尚未融合,电光时隐时现,暴雨似来未来。路人纷纷加快了寻找遮蔽处的步伐。城堡四周顿时安静下来,仿佛重现了往昔某个瞬间,默默守护着这片壮丽山河。
脱离了战火纷争,如今的老牛湾村依靠旅游业走出了困顿局面。村民魏永富在村内经营一家拥有七十张床位的民宿,并且能够一次性服务超过一百位食客,每年增加的收入超过十万元人民币。交通条件改善了,自驾前来的旅客数量持续增长,村庄变得更加漂亮,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正是国家进步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实际好处。魏永富对此表示满意。
沿着那条通往长城的公路不断向前,古老的长城景象逐渐映入眼帘。那厚重的土层,沉淀着数百年的辛劳,反复经历了刀兵之灾的考验,最终熔铸了无数先辈的血与志,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偏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在二十世纪,为了加强国防力量,当地还建造了红门口的地下防御工事。这是张瑞芳所说明的。
这个地下长城目前向参观者开放,也能够通过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前往。在水泉镇水泉村一个寻常院落里,一个普通洞穴充当着通道入口。
洞口最初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这恰当地描绘了内部空间的实际情况。根据偏关县所提供的资料,这些用于战备的地下通道,在经过修缮之后,可供参观的路段总长度已经超过了千米。当身处地道之中时,如果想要稍作停留,就必须特意寻找那些能够站立直腰的特定位置。
离开隧道,搭乘交通工具继续行进,古代边防工程又出现在视野中。通过将古代和现代的军事防御工事进行对照,人们对于边疆景象的理解变得更加具体。“这条旅游道路沿途的风光,仍需无数双眼睛去欣赏,更要有许多颗心去细细品味。”张瑞芳发出感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