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运民航旅客量飙升!外籍家庭来华,入境游风向彻底变了?
暑假刚刚收尾,学子们还在抱怨“作业尚未完成”,国内旅游行业却暗中推出重磅消息:今年暑期,全国航空出行人数激增至1.47亿,日平均数为237万,较上一年度增长3.6%,8月15日单日更是创下256.53万的最高纪录。但相比之下,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特殊的访客,他们提着行李卷,背着大背包,说着不同的语言,正成群结队地涌入中国的城市街道和乡村巷陌。
过去提及“入境游”,我们常想象的是金发碧眼的背包客在故宫前拍照留念,或是商务人士在陆家嘴参加会议活动。但今年夏天,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阿联酋的家长带着孩子游玩深圳欢乐谷,沙特的祖父母牵着孙子参观云冈石窟,越南的家庭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购物,甚至让店主感到为难。根据民航局资料,外国小朋友和年长者的旅行人数今年比去年增长显著,来自免签国家的访客数量增加了五成以上,全家一起游览中国的现象在夏季成为最流行的跨国旅游方式。
这根本不是普通的出行高峰,分明是一次不易察觉的“民间交流革新”,参与者由衣着光鲜的政府人员转变为穿着凉鞋的普通旅行者,活动场所由庄严的议事大厅转移到了大同的农家铺位和义乌的商贸夜巷。外国游客的行踪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国际名片”城市,逐渐扩展到山西大同、浙江义乌这些“隐藏明珠”,我们由此意识到:中国的魅力,早已超出了几件兵马俑门票所能囊括的范围。
一、“歪果仁”暑假不躺平,拖家带口来中国“上课”
今年夏天,倘若在深圳世界之窗目睹一群讲越南话的儿童围着舞狮活动大声呼喊,又在大同古城墙处碰到披着头巾的阿拉伯长者用手机拍摄剪纸,请不必感到意外——这并非影视拍摄地,而是当前中国入境旅游的新风貌。
民航局公布的统计信息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国际航线客流量回升至2019年百分之九十三的水平,服务范围覆盖八十个国家,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旅客类型的显著转变。过去外国访客中,百分之八十属于商务出行或预算有限的旅行者,今年暑期,带家属的旅行团体发展迅猛,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等免签证国家的游客数量激增百分之五十,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家庭旅行预约已持续到九月。一位越南游客明确表示:他们全家8天的休假全都用来游览深圳了,目的是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真实的中国社会。
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其实隐含在许多方面之中。首先,免签便利是关键因素:自2023年开始,中国对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在内的54个国家推行15天免签政策,今年又进一步扩展到阿联酋、沙特等地区。过去申请签证需要提交大量文件,而今只需携带护照即可轻松出行,因此中东地区的富裕阶层纷纷包机带领全家人进行全方位的旅行体验。
中国早已超越了“仅有长城与熊猫”的陈旧形象。外国家长们意识到:带子女来华,既能参观科技场馆、娱乐场所,也能瞻仰兵马俑、游览故宫,其收获远胜于在自家庭院堆砌沙土。例如,沙特母亲阿依莎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了带女儿游览敦煌的影像资料,并附文“让她明白,全球并非只有荒漠与石油”,该帖子的获赞数已超过百万。这种“遛娃+涨见识”的需求,让家庭游成了入境游的新主力。
二、从“打卡网红地”到“挖宝藏小城”,老外比中国人还会玩
早些年外国友人访华,行程安排如同固定模板:先到北京游览故宫,再去上海欣赏外滩风光,接着往西安参观兵马俑,最后去桂林观赏山水风光,偶尔会顺道去成都见识大熊猫。今年夏天,网络旅行服务行业的数据出现显著变化,海外旅客机票订购遍布了国内144座城市,其中山西大同的订单数量激增了九倍,浙江义乌的增幅达到二点六倍,就连原本不太热门的新疆喀什、云南腾冲等地,也吸引了大量游客预订。
这些外国友人,简直比咱们中国人更会“反向游”。他们不去北京上海广州,因为那里太拥挤,住宿费也高出一大截。相比之下,大同就特别有吸引力,云冈石窟游客没故宫那么多,古城墙可以租共享单车骑行,一碗刀削面只要15元,物美价廉。有个美国博主带着全家在大同待了半个月,天天拍“古城悠闲生活”,他在油管上的视频播放量超过一千万,评论区全是想找旅游攻略的外国网友。
义乌非常独特。过去外国人只知道那里是“全球商店”,到了那里才知道:除了购买小物件,还可以去国际商贸中心观看现场销售,到佛堂古镇品尝红糖麻花,甚至报名学习编织中国结。越南旅客阮明哲带着配偶和两个子女到义乌,原本只想购置玩具,结果被夜市的烤冷面吸引,最终硬是延长了3天停留时间。他接受访问时表示:义乌比胡志明市更为喧哗,当地民众十分和善,商品价格也较为低廉。
这些“宝藏小城”的流行并非偶然,一方面,中国近些年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各地将古建筑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大同的“古城夜游”、义乌的“非遗市集”,既富有文化内涵又充满趣味。另一方面,短视频起到了关键作用,外国博主们在抖音等平台上大量分享“中国小城vlog”,其效果远胜于官方制作的宣传片。意大利网络名人“小马哥”在视频里用汉语称赞“大同刀削面非常棒”,欧洲的观光客们怎能不为之倾心呢?
三、“中国魅力”不是吹的,是吃出来、逛出来、聊出来的
一些人认为,入境游之所以火爆,完全得益于免签规定,这种说法仅是部分正确。免签政策算是一个初始条件,真正吸引外国游客停留不归,并让他们产生再次访问的念头,关键在于那些不易察觉的“中国特色”。
现在外国友人尝遍中餐。往昔他们对中国饮食的印象仅限于“左宗棠鸡”。如今情形迥异。西安街头,外国孩童手捧肉夹馍追逐蒸糕老者;成都巷弄里,外国女子被麻辣兔头呛得流泪却欲罢不能;广州茶肆间,老外通过虾饺烧卖掌握用筷子的规范手法。美味无需译文,已然成为全球共通的表达。
其次是“科技带来的便捷”。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几乎遍及所有城市,即便是街边的小摊也能使用扫码支付;高铁网络四通八达,从大同到北京仅需1.5小时即可抵达;景区配备了多语种的导览标识和AR眼镜解说功能,使得“看不懂中文”不再是困扰。一位来自德国的老年女性初次访问中国,她完全依靠手机上的导航应用和翻译工具,成功游览了十个不同的城市,回到家乡后,她向所有遇见的人称赞道:“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超越德国,外出时只需携带一部手机就足够了。”
突出的是亲切感。在大同古城,个别店家遇见外国旅客迷失方向,便暂时中止营业领他们前往;在义乌夜市,部分商贩借助计算工具与老外商议价格,最终还附赠小纪念品;在敦煌,寄宿业者向外国孩童讲述壁画传说,用食品换取他们的远方信物。这般发自内心的关怀,远比任何广告更具感染力。
沙特游客穆罕默德携家人访华,父亲患有糖尿病,临行前颇为顾虑饮食方面的问题。抵达杭州后,入住的酒店不仅提供了无糖食品,工作人员还协助他们寻找到可使用国际医保的医疗机构。穆罕默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道:祖国不仅风光秀丽,更处处体现人性关怀。明年我们定会再度光临。
四、入境游火爆的背后,是中国“软实力”的悄悄逆袭
不要以为这仅仅关乎旅游产业。当外国儿童在云冈石窟欣赏佛教艺术作品,当外国长者到义乌学习包饺子技艺,当外国亲子在社交平台展示“中国之行”的成果,这其实是一场范围广泛的民间交流互动。
先前我们常提“文化传播”,借助孔子学院、与好莱坞合作的电影,成效却并不理想。如今我们意识到: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是邀请外国友人亲身到中国来体验、考察。一个美国小家伙在大同古城和中国的小伙伴们一同放飞纸鸢,这种体验比观赏十部纪录片更能明白“中国是何种模样”;一位欧洲长者去义乌市场和中国的小贩们商议价格,这种情形比阅读所有新闻报导都能体会“中国的生机”。
事实胜于雄辩,今年夏天,外国访客在中国的人均花费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八,逗留天数从三天半增加到五天半,逗留两次的游客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三,这些具体表现,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加工基地”转变为“全球旅游热点”。许多海外家庭将中国纳入夏季旅游首选名单,大同、义乌等原本普通的城市,如今已成为全球热门目的地,中国的魅力所在,其实源自日常生活的热闹气息和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
暑期已经收官,不过“国际家庭访华之旅”的高峰期才正要来临。来年夏日,或许你会在故乡县城的早点铺子,碰见一位金发小童手持油条对你道声问候。届时千万别感到意外——毕竟,中国的吸引力,早已是路人皆知。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