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纪行:心动的回响,经行德令哈感受生命的顽强与无奈
刊头题字: 谈生忠
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每天发布·或诗或文
用作者的诗意·填补生活的空白
趁着还算年轻,必须走一趟西藏。
———题记
西藏纪行:心动的回响(—)
经行德令哈
干旱了很久的草原,宛若一位老者的面容,从干涸中透出的浅绿,彰显着生命的坚韧,间或有一抹黄闯入视线,为蓬勃的生机增添了几分亮丽。火车缓缓前行,光秃秃的石头仿佛从旁边掠过,露出的险恶景象正蚕食着山腰那片不大的森林区域,实在忧虑它在未来某个时刻会消逝在这片辽阔的高原上,使生命的韧性变得愈发微弱和不堪一击,此刻,目光中流露出一缕缕的失落,内心的忧愁让额头的褶皱紧紧拧成了哀伤的纹路。
突然,成片成片的白杨挺立在田野中,蓬勃的活力在麦苗和油菜的舞动下化作画卷,柴达木盆地的雄浑气概反复被山林的豪迈与无垠衬托,时而呈现绿洲的洒脱笔触,时而展现沙柳守护的荒芜,时而凝成静谧的水域,时而卷起列车飞驰扬起的尘土。
他已离世,但我正逐步抵达他过往停留的地点,渐次深入领会他诗作《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的意境。我愿向他倾诉,你仅行至巴音河畔,倘若能继续远行,前往格尔木或拉萨,你的生命或许不会这般短暂,你将在秘境中探寻风的路径,在阳光最充沛之处感受温暖的照耀,领悟到不再孤独的迷茫,并汲取坚强生存的力量。
体味那曲高
荒原显得愈发空旷,天空由清亮转为阴沉,我们的火车仿佛一条匍匐的巨蟒。暮色加深,本打算在低海拔处下车感受4600米的高度,却被乘务人员委婉劝阻,无法下车,只好隔着车窗揣摩高度增加是否让身体感到不适,回忆那些闪烁的灯光留下的遗憾。凌晨四点过后,万物都已进入沉睡状态,火车正悄悄驶向西藏北部的门户那曲安多,无法入睡的我站在车厢过道,寒气突然涌来,感觉头晕、全身酸痛很不舒服,查看手机屏幕显示,海拔高达4800米,当前气温仅7度,而这个时候正值酷暑时节的中伏。从车窗外看去,大地几乎与天空融为一体,辽阔的草原在寒星下更显寂寥,称得上是“生命的禁区”吧,这或许是它独有的称呼。夜色中,远处投来的零星光芒,勾勒出那曲人顽强的动人景象,传递着他们坚守的故事。世间苦难再多,也比不上那曲的艰辛,那里是海拔最高的城市,连一棵树都无法生长的地方。她凭借宽广与幽深,滋养了国家级名胜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萨普冰川、国家级保护区麦迪卡湿地等自然景致,同样也是这辽阔与无际,催生了长江、怒江、澜沧江等大河的雄浑奔腾。
观馆触史痕
来到日光之城拉萨,那里街道整洁宽阔,众多建筑排列整齐,庄严的庙宇与青翠的山峦彼此映衬,构成和谐景象。它被誉为宗教圣区、国家历史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人们怀着期盼又担忧高原反应的心情,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雪域高原。
为了深入细致地认识藏传佛教与西藏历史,弥补认知的片面,我踏上了雪域高原的文化中心——西藏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气势磅礴,建筑风格融合了藏式传统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长期展出《雪域长歌——西藏历史文化陈列》和《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陈列》。馆内珍藏文物达52万件之多,其中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超过4万件。在博物馆中徜徉,各个展厅仿佛一本本展开的历史典籍。那些古老的佛像,仿佛在展现着悠久的宗教传统,各种色彩丰富又华丽的民族服装,集中体现了藏族文化的多姿多彩。看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画像时,16岁就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让人不由得心生敬佩。远道而来,放眼望去尽是她形单影只,她以柔荑之手架设起民族沟通的纽带,凭借才智在青藏高原上镌刻下唐与吐蕃交往互市、文教交流的永恒印记。凝视唐代名画家阎立本绘制的《步撵图》时,画中唐蕃联姻的情景跃然纸上,成为过往岁月的明证。宋代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是用贝多罗叶书写的经文,宋代完成,采用墨书彩绘,历经千年仍色彩鲜明,叶片纹理清晰可辨,堪称“镇馆之宝”。那些曾经用金粉、银粉、珊瑚粉、绿松石粉等材料书写和绘制的藏文古籍文献,以及唐卡图画、藏传乐器、宗教法器等,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既是西藏社会演进历程的实证,也为我们认识民族风情习俗提供了途径。
梵音久回荡
大昭寺的建造早于拉萨城的出现。抵达大昭寺时,主入口处聚集了许多虔诚的朝拜者,他们正跪拜叩首,五彩斑斓的经幡在日光下随风飘扬,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的独特香味。在西藏地区,不同的宗教派别各自设有寺庙,但大昭寺是所有教派共同敬仰的宗教圣地。大昭寺入口处摆放着三根石质柱子,柱体表面镌刻着公元823年缔结的《唐蕃会盟书》全部文字,该文书记录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约定。这座寺庙创建于公元647年,由松赞干布为纪念赤尊公主抵达藏地而兴建。进入大昭寺,如同进入一个庄严的境界,静谧祥和,明灭的灯烛光影,悠扬的诵经之声,使大昭寺成为虔诚信徒的朝拜之地。看到文成公主从都城护送至此并安放于大昭寺的“镇寺之宝”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无论是信徒还是观光者都投去崇敬的眼神,展现对佛祖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敬意。从供奉佛像的殿堂出来往右看,那里摆放着松赞干布以及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雕像,信徒们血脉中流淌的虔诚信仰不用多说,即便是作为过客,也能切实体会到,唐朝与吐蕃的联姻,汉族与藏族的和亲,彰显了唐主的高瞻远瞩,也展现了维护国家边疆太平盛世的决断,松赞干布追求区域进步、推动民族和睦的谋略,文成公主在个人前途与国家大局权衡时的无私抉择。大昭寺,香烟袅袅,金顶辉煌,壁画精美,都彰显着信仰的强大,也体现着文化的延续,反映了人类对神圣和美好的向往。它如同历史的宝库,蕴藏着千百年的憧憬,是内心深处文化和情感的精神象征。
八廓街这一段人头攒动,商贩聚集,各种货物应有尽有,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念念有词的诵经声相互混杂,弯腰的叩拜和转经道的悠长交织着虔诚的韵律,这里最能体会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诸多忧思,每处都流传着“诗佛”的往事,讲述着他的传奇。
小昭寺中,信众川流不息,手捧带有祝福的经卷,在井然有序的队伍里,默默进行祷告,盼望家人的健康如意。
噶丹寺原本不在我们的安排之内,不过,由于我们是远从青海而来,亲身感受到了宗喀巴大师离家修行、传播教义以及他那份毫不动摇的意志和恒心,于是还是决定前往海拔4300米的噶丹寺。这座寺庙与山峦融为一体,山就是寺,寺就是山。噶丹寺的建筑规模相当可观,总占地面积达到三万平方米,内部包括措钦大殿、宗喀巴大师的起居室、羊八犍经学院以及宗喀巴大师的舍利殿等。这座寺庙建立于一四零九年,在一九六一年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损毁,自一九八零年起由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资金进行修缮。宗喀巴大师在一三七三年(时年十六岁)从青海抵达此地,深入学习教义,在一四零九年创立了格鲁派(黄教),强调僧侣必须遵守戒律,永乐十七年,他在该寺安详离世。目前所处之地,高僧之路漫长,研习修炼,令人思绪纷繁。伫立此地,极目远眺,群峰青翠,云朵祥瑞,心境舒畅。仔细察看,寺院群落体量巨大,布局井然,黄白红相间的色调突显出噶丹寺的玄妙与壮阔。
未完待续
编辑/审核| 圣湖雅韵
监制/设计|圣湖雅韵
王宝业,来自青海乐都,汉族,1965年诞生,是青海省作协会员,也是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的成员,创作了《文化河湟 吐蕊飘香》、《下王家火把节》、《放羊》、《怀念嫂子》、《母亲和拔田》、《寄情木棉》等诸多作品。
原创 严肃 审慎 真诚 包容
唯有批评不可辜负
《现代作家文学》 微刊
中国现代作家协会
《作家文学》杂志创作基地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