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山,为何闻名遐迩?它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

黄培昭

乞力马扎罗山,其海拔高达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终年覆盖着积雪,被誉为非洲之巅。其西高峰被马塞人称为“鄂阿奇—鄂阿伊”,意即上帝的居所。在这高峰附近,人们发现了一具已经风干且冻僵的豹子尸体。至于这只豹子为何会来到如此高寒之地,至今无人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

海明威的笔下描绘的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的庄严与壮丽。这座山坐落在坦桑尼亚的东北部,山顶常年积雪,宛如赤道之上的银色王冠,静谧中透露出一种难以接近的威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使得这座山声名远扬。乞力马扎罗以其自然景观的壮丽吸引了无数目光,更因文学作品的聚焦,赋予了这座山独特的内涵——在全球众多文学爱好者心中,它被誉为“圣山”,是一片让人心向往之的精神领地。

乞力马扎罗山提供了七条不同的登山路径。在众多线路中,我最终选择了马兰古线,这条线路享有“可口可乐线”的美誉,因其相对平缓的坡度而广受欢迎。此外,沿途还分布着若干山间小屋,为攀登者提供了便利的歇脚点,因此,它成为了众多攀登者的入门之选。攀登全程耗时约六日,依照规定,在攀登期间必须配备向导、挑夫以及厨师:向导负责指引路线并提供导游服务,厨师需负责为期一周的每日三餐,而挑夫则承担着背负游客登山所需装备的重任,包括帐篷、雨具、炊具、衣物以及日常用品等。

攀登乞力马扎罗之旅,宛如漫步在一幅缓缓铺展的地理长卷之中,景色千变万化,令人陶醉。在这段旅程中,游客得以亲身感受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原,再到寒带高原,直至戈壁荒原和冰雪峰顶的多样地貌变化,短短数日之内,便仿佛走过了四季和五大气候带。

总体来看,尽管在攀登最后一段时,道路的坡度相当陡峭,大约有30度左右,但其他部分的地面相对较为平坦,技术要求并不高。真正的考验并非地形,而是持续面对高度、气温和体能的极限挑战,以及意志力的考验——有些路段既长又乏味,很容易被疲劳和单调所击垮,然而只要坚持下去,最终定能目睹云端的日出和非洲的最高峰。

旭日东升,金色的光辉洒遍整个世界,云层翻滚,宛如仙境。当我登上顶峰,内心激动不已,放眼望去,非洲大陆静谧而雄伟。这不仅是攀登高峰的胜利,更是对生命之美的颂扬乞力马扎罗山 旅游,与自然界的交流,充满了深情与庄重。

在5895米高的乌呼鲁峰之巅,我仍不禁感到一丝惊异。原本应覆盖山顶的厚实雪帽,如今却只剩下零散的残雪,它们像被撕裂的羊皮纸一般,散布在漆黑的火山岩石之间。导游约瑟夫指向远方,说道:“看,那里是肯尼亚的安博塞利草原。海明威笔下的那些大象和斑马,它们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现在都躲到了山脚下的水源地。”

约瑟夫指出,昔日的野生动物乐园,以雪峰为背景,如今却因冰川的退缩而变成了干涸的沼泽。若未来某日雪冠完全消逝,乞力马扎罗将不再成为非洲的“生命摇篮”,而变成一座寂静的火山遗迹。没有了雪,没有了海明威笔下那圣洁的光辉,没有了豹子生命中对永恒之谜的探寻,仅剩下一行冰冷的注释在地质教科书中,这将是多么令人悲哀的景象。

约瑟夫并非无的放矢。数据显示,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在上个世纪减少了超过80%。专家们预测,照此速度发展,乞力马扎罗之巅的积雪或许在数十年后就会完全消失。气候变暖、森林被砍伐以及人类行为共同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加速。到了那时,海明威作品中描绘的“雪地中瘦削的豹影”将永远定格于纸面之上,而现实世界的雪与冰,也将逐渐黯淡,沦为令人畏惧的沙尘。

下山途中,众多登山者正步履维艰地前行。他们身携的氧气罐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令人眼花缭乱的银光,让我不禁联想到海明威笔下那位在绝望中等待救援的哈里。那位在濒临死亡边缘时幻想飞向雪山峰巅的作家,难道早已洞察了这座山峰的宿命?随着最后一抹雪迹在赤道炽热的狂风中消融,乞力马扎罗将不再被视为心灵的圣地,而仅仅是一个被气候变化无情吞噬的地理坐标。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人们将不得不在泛黄的书页中寻觅这样的字句:“那便是他即将翱翔的目的地。”

(作者系常驻埃及资深媒体人)

关键词:乞力马扎罗山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