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遇六一,盐文化场馆推多彩活动,激活文旅新动能
体验“煮海为盐”场景的复原区、亲手感受盐灶模型的质感、创作独一无二的盐雕纪念品……在今年的端午节假期,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全国各地的盐文化场所巧妙地将传统习俗与儿童乐趣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
盐,作为维系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国位居全球盐产量最高的国家行列,盐业生产的传统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在制盐、运输、管理和销售盐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前,众多地区依托盐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心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既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又持续推动了文化旅游消费的创新发展。穆家良,中国轻工业管理协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会长,以及全国盐文化场馆联盟的副理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盐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各地需切实加强盐业生产、运销及管理等方面的盐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盐文化展示平台,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持续发展。
一展高“盐”值
从古老盐田焕新为七彩文旅乐园
图为长芦汉沽盐场的芦花盐乐园。黄芷凌 摄。
5月22日,记者踏入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即刻被其丰富的历史展品所吸引。馆内陈列着雪白的盐砖、盐课银锭、路票等盐业文物,从古时的刮土淋卤、铁锅煎盐、木板刮盐,到现代的采盐、扒盐、输盐、洗盐等工艺流程,这些记录生动地展现了海盐生产的演变历程。
解说员李浩宇在介绍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时提到,馆内陈列着超过200件珍稀实物。这些展品见证了长芦汉沽盐场的漫长岁月,同时也揭示了海盐文化的丰富内涵。长芦汉沽盐场,其前身是“芦台场”,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后唐的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该盐场所产的海盐,因其质地如玉砂般细腻,口感鲜美,在明清两代更是被誉为贡品。2017年,长芦汉沽盐场成功落成了以长芦盐文化为核心的盐业展览馆。2019年,该馆荣获滨海新区颁发的“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荣誉。如今,它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盐业历史文化的关键场所。
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是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为了更有效地传承和推广盐文化,并激发文化旅游消费的新活力,长芦汉沽盐场不仅建立了以特色盐文化为核心的展览馆,而且还精心打造了一个融合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以及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盐文化主题景区。
图为长芦汉沽盐场的盐田。受访者供图。
长芦汉沽盐场盐业风情游览区内,记者目睹了红、黄、棕等色彩斑斓的盐田在海风中轻轻飘动,远处那座白雪皑皑的盐山显得格外雄伟。在古法制盐体验馆内,四个结晶池中析出了晶莹剔透的食盐晶体,正静待游客动手用工具将其铲出,感受古法制盐的乐趣。而在观景台的复古火车咖啡厅里,别具一格的“盐系”特调咖啡正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邱炜,长芦汉沽盐场的副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盐场在最近几年深入挖掘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鲜明的海盐文化特点,确立了“将生产设施转化为景观、生产设备变为景点、生产工艺与景区实现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成功打造了包括七彩盐田、古法制盐体验馆、盐塑教室、VR数字体验馆、芦花盐乐园在内的20多个景点,并开辟了一条将知识转化为体验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有效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盐文化场馆蓬勃兴起
实际上,长芦汉沽盐场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探索,生动地体现了全国范围内创新模式的多样性和立体化展示盐文化宝库的精彩片段。
图为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穆家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近些年,全国各地盐文化场所如同春雨后破土而出的笋子一般迅速增多。截至目前,已有16家场馆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自贡市的盐业历史博物馆以及中国海盐博物馆均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而河北海盐博物馆则属于国家二级博物馆;在建设主体的角度来观察,有10家是由地方政府负责主导建设的,另外6家则是由盐业以及相关企业所创办,其中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便属于后者这一类别。
这些盐文化场所依托地域特色,构筑了风格迥异的盐文化展览空间。中国海盐博物馆以“海洋、盐业、文化、科技”为核心主题,运用蜡像、雕塑、沙盘等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海盐生产过程和盐民生活的丰富文化景象;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凭借其丰富的藏品和先进的展览技术,展示了我国井盐生产与天然气开采的科技进步;江上盐都盐运文化展览馆专注于盐运销文化的展示,展出了超过600件两淮盐运文物;江苏盐税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以盐税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2900余件珍贵文物和资料,系统地展现了我国盐税制度的演变历程。
图为中国海盐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盐文化设施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经济增长。具体来看,扬州的盐商园林每年吸引了超过四百万游客,而中国海盐博物馆与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每日游客络绎不绝,充分彰显了盐文化旅游的巨大魅力。
与此同时,各地正充分利用本地的盐文化特色,将盐文化资源深入整合到文化旅游产业中,形成了涵盖从盐文化场馆游览到盐田观光游览、从文化展览到沉浸式文化体验在内的全方位、全链条式的发展格局。
茶卡盐湖以“天空之镜”的美称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游客在此不仅可以乘坐观光小火车深入盐湖中心,领略波光粼粼的湖面以及壮观的大型盐雕艺术群,还可以乘坐游船近距离观看大型采盐船的生产过程。山西运城盐湖景区不断推陈出新,丰富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亲自在盐田工坊学习古老的晒盐技艺,并亲手制作盐雕。此外,他们还能将独一无二的盐艺纪念品带回家,珍藏这些美好的回忆。今年,景区更是别出心裁,推出了热气球观光项目,让游客从空中俯瞰盐田的独特风光,享受全新的观景体验。
穆家良强调,盐的产地各异,有的靠近海洋,有的位于高原,这些地方都拥有独特的盐文化宝藏。各地充分利用这些特色,打造盐文化主题景区,并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深入体会盐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做法对于促进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深度挖掘盐文化内涵
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图为学生们正在制作盐塑。受访者供图。
今年一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并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打造主题游径。四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了组织开展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的通知,强调各地需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特色、以及重要的节庆活动等平台,多样化消费促进活动的形式,并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以及商贸、旅游、文体、健康等多领域的消费融合。
穆家良指出,盐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孕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对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然而,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文旅融合的程度还有待加强。一方面,某些地区对盐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使得众多优质的盐文化资源长期处于未被利用的状态;另一方面,未能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对盐文化进行创新性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盐文化的吸引力。
穆家良提出,需深入挖掘盐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精炼出其核心精神;同时,要清晰界定盐文化场馆的主题方向,突出盐业的特点;利用数字化潮流,引入VR、AR等前沿技术,构建“云博物馆”和沉浸式体验区域,提升盐文化场馆的互动性和娱乐性。
图为盐塑文创产品。黄芷凌 摄。
穆家良特别指出,盐文化主题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正逐渐赢得游客的喜爱。展望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在细分市场、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打造方面深耕细作,着力打造沉浸式的盐文化旅游创意项目,精心构建精品旅游路线,打造盐文化旅游的标志性目的地。同时,我们将加强研学教育,结合景区特色,针对不同群体和场景,打造多样化的教育品牌,例如与学校合作建立“知识课堂”,举办各类研学活动。此外,我们还将加快文创产业的发展,推出符合大众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以此推动盐文化主题景区的优质发展,让古老的盐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