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广西桂林低调小城灌阳,竟是被低估的旅游宝藏地
位于广西桂林东北隅,有一座显得格外内敛、令人不禁心生怜惜的小城——灌阳县。坦白讲,在对其有深入了解之前,我同众多人一样,对其印象模糊,仿佛它巧妙地在旅游圈中施展了“隐身术”。深入其中一探究竟,哇,它的魅力瞬间将我征服,原来这里蕴藏着众多美景和乐趣,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旅游宝地!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座“宝藏小城”,相信看过之后,你定会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踏上寻宝之旅。
灌阳县的地理位置极为特别,北接全州,南邻恭城,西依兴安和灵川,东与湖南的道县、江永交界,堪称“交通要塞”,周边的美丽风光也得以轻松游览。此外,该地地势南高北低,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仿佛是大自然特别青睐的“宝贝”,居住于此,仿佛每日都能沐浴在大自然的温柔怀抱中。
自然景观:鬼斧神工的山水画卷
文市石林:喀斯特地貌的神奇杰作
灌阳的文市石林,堪称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梦幻城堡”。它坐落于文市镇西就村,由典型的喀斯特溶岩经过长期侵蚀和发育形成。踏入这片神秘土地,宛如步入了一个石头的奇幻乐园,形态各异的奇石林立,有的宛如利剑直刺云霄,有的好似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更有宛如神秘城堡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这片石林的覆盖范围达到5平方公里,其宏大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形态各异,包括剑形、刀背形、柱形、锥形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资源品质极高,堪称上乘。毫不夸大,其与云南路南石林相比毫不逊色,在国内的剑形石林景观中,它同样具有代表性。这里不仅是游客们热衷于拍照留念的绝妙景点,而且也是岩溶地质学、地貌学以及环境地质学开展教学、科普和科研活动的理想场所。到此一游,不仅能尽情欣赏美景,还能增长见识,真可谓物超所值。
都庞岭大峡谷:“灌江小三峡” 的壮美风姿
都庞岭大峡谷,人们习惯称之为“灌江小三峡”,其景色之壮美,真令人叹为观止。峡谷深邃险峻,两侧山峰直插云霄,宛如大自然挥舞巨斧劈开的一条路径。江水在峡谷内汹涌澎湃,气势恢宏,激起的浪花犹如一朵朵绽放的白色花朵,景象十分壮观。峡谷中的自然环境极为优越,树木繁盛,众多珍稀动植物在此繁衍生长,宛如一个隔绝尘嚣的世外仙境。此外,这里还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在湘江战役期间,英勇的钢铁后卫红34师在此英勇作战,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穿梭于峡谷之间,我领略着自然界的神奇造化,亦在心中追忆那段波澜壮阔的过往,如此别具一格的体验,唯有在灌阳之地方能觅得。
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圣地
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灌阳,作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关键战场之一,这里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正是为了缅怀在那场残酷战斗中英勇捐躯的红军战士而设立。酒海井,这个自然形成的溶洞,亲历并见证了那段悲壮的历史时刻。1934年,新圩阻击战爆发,形势紧迫,红军部队未能及时将下立湾救护所的重伤员撤离。结果,一百多名伤病员被敌军俘虏,惨遭用棕绳束缚手脚,最终被投入酒海井中,英勇牺牲,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现今,墓园之中安放着超过三千具红军烈士的遗体,对于已确认的2560位红军烈士,他们的名字已被铭刻在墓园的烈士名录碑上,供后世敬仰与追思。踏入纪念园,一股庄重而庄严肃穆的气氛迎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对那些革命先辈们心生敬意。此处不仅是纪念之地,而且还是传播革命基因、发扬革命精神的关键场所;每年都有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在此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体验那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篇章。
玉溪文氏祠堂,作为红军长征期间瑶苗民族政策的发源地,承载着见证历史的重要地位。
玉溪的文氏祠堂,建于清朝康熙时期,别称仁山公祠堂,亦为红军途经的广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第一纵队以及总政治部曾在此地驻足,并在此拟定《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同时发布了针对苗瑶民族的13条口号。这座祠堂,它记录了红军在长征路上对民族政策的深刻理解和切实执行,堪称红色历史的见证者之一。踏入祠堂,宛如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眼前浮现出当年红军在此地忙碌的景象,心中也油然而生他们对革命理想和民族团结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对于热衷于红色文化研究的游客而言,这个地方无疑是必访的景点,它宛如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使人深刻领悟到红军长征的非凡价值。
历史遗迹: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
文市镇月岭古民居:穿越时光的明清古韵
文市镇月岭的古民居,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至今已经走过了超过七百五十年,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踏入这片古民居,仿佛能立刻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古韵的明清时代。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此处拥有自治区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包括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至十九年的“孝义可风”贞孝牌坊,其上精美的雕刻技艺令人赞叹古人的卓越才能;还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步月亭”与“文昌阁”,这两座古色古香的亭阁,弥漫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县级级别的7处重要文物单位,其中清代建造的六大院堂,因其宏伟的建筑和严谨的布局,享有“小故宫”的美誉;嘉庆年间所建的催官塔,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风格,独树一帜;明朝正德年间建造的将军庙,庄重而肃穆,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英雄传奇;清宣统二年建成的百岁亭,流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雍正年间构筑的古炮楼,依旧保持着往日的威严。这些文物古迹,每一处都蕴藏着时光的印记,成为了历史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此外,此地的桃花更是独树一帜,每到春季,山野间桃花盛开,如粉色的海洋般绚烂,与古朴的建筑相得益彰,宛如仙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留影。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在此实现了完美结合,让人流连忘返。
洞井古民居:瑶族文化的璀璨明珠
洞井古民居坐落于洞井瑶族乡,其建造可追溯至明洪武初期,至今已有超过680载的历史。这一建筑群是明清时期瑶族地方民宅的典型代表,展现着鲜明的岭南水乡特色。此地完好保存了68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老宅,更荣获了国家民委颁发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实属难得的荣耀。步入古旧民居,眼前便可见五块保存完好的匾额,其中在唐氏祠堂内,一块稀世且宝贵的清代廉政警示碑格外显眼,这块碑刻是迄今为止桂林市唯一镌刻有地方禁令的古石碑,对于探究古代廉政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此地的传统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尤其是从骨牌演变而来的“牌灯”舞,独具一格,洋溢着浓厚的瑶族风情。来到这里,务必亲自目睹一番,领略这种独特文化的迷人魅力。
特色美食:舌尖上的灌阳风情
灌阳油茶:东方花式咖啡的独特魅力
在灌阳,人们称之为“东方花式咖啡”的美食,便是灌阳油茶。这并非寻常之茶,而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饮品与美食结合体。制作灌阳油茶,堪称一门技艺,需先将茶叶与油混合翻炒,接着注入清水煮沸,煮沸后还需借助特制工具不断捶打,以确保茶叶的香气得以完全散发。品饮时,可加入炒米、花生、葱花等佐料,滋味层次丰富,茶香浓郁,既保留了茶叶的清新,又增添了配料的酥脆口感,每一口都让人感觉全身暖和,格外舒心。在灌阳的街头巷尾,油茶店随处可见,选一家小店铺坐下,点一碗热腾腾的油茶,与当地居民边饮边谈,体验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定会留下难忘的记忆。
灌阳红薯粉:传承百年的乡土美味
灌阳的红薯粉享有盛誉,被誉为历经百年传承的本土佳肴。在灌阳的诸多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保留着制作红薯粉的传统,尤其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晾晒着长长的红薯粉条,宛如无数白色丝带,构成了一道灌阳独有的乡村景观。灌阳县的青箱村堪称红薯粉的“专业村”,这里仅有600户人家,居民总数不过2000,却贡献了灌阳全县近十分之一的红薯粉产量。灌阳红薯粉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个村庄。他们恪守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将灌阳本地种植的红薯磨成粉浆,经过过滤工序,得到红薯淀粉,最后用漏勺手工捶打,制作出粗细均匀的粉丝。制作而成的红薯粉质地坚韧,口感顺滑,即便长时间烹煮也不会变得松散,无论是用于火锅、炒菜还是拌凉,都极为可口。2017年,灌阳红薯粉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称号;到了2020年,其制作工艺更是被收录为第八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充分体现了对其品质及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来灌阳,一定要尝尝这地道的红薯粉,感受这份浓浓的乡土味道。
灌阳县,那座我一度忽略的小城,如今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那里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及众多珍贵的历史遗存。此外,它还拥有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这里的每一处景致、每一段历史、每一种美食,都在娓娓道来灌阳的故事,彰显着它独有的风采。若你对都市的嘈杂感到疲惫,渴望一处既宁静又充满惊喜的栖息地,那么灌阳无疑是个理想之选。请相信我的话,一旦你踏上这片土地,便会发现这座不起眼的小城蕴含着难以抵挡的魅力,它将为你带来一段难以忘怀的旅行经历。还犹豫什么呢?快快整理行囊,来灌阳开启一段专属于你的精彩旅程吧!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