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海文化旅游互动年!2024援青融媒直播亮点多

浙江·青海文化旅游互动年活动现场。

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宣传推广活动。

2024年,畅行中国援青六省市的交通广播节目,深入探访壮丽青海,开展了融媒直播活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了相关图片资料。

盛夏之际,踏上青海高原的土地,无论是河湟谷地还是草原腹地,亦或是浩瀚的戈壁滩以及环绕的湖泊区域,自然风光依旧旖旎,生态之美依旧浓郁。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无数的发展创新举措层出不穷,无尽的幸福欢歌在草场湖泊间回荡,在山涧峡谷中此起彼伏。

以大地为书写之纸,以山川为描绘之墨,通过实际行动谱写辉煌篇章。青海所需之处,援青之力便聚集于此。编制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活动、开展了众多专题宣传活动、推动了众多项目建设……在过去的15年里,各省市援青团队全力以赴、多管齐下,助力青海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青海省秉持“文化滋养青年、旅游振兴地方”的理念,充分发挥支援协作机制的作用,与各援青指挥部及结对省市紧密合作,集中力量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宣传推广、客源互送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力求将文旅合作提升至高质量、深层次、多元化的新阶段。推动“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策略,积极与支援青海的省市及主要客源地市场建立联系,频繁举办以“山宗水源,大美青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和推荐会;深度参与各支援青海省市举办的展览会、论坛、庆典等文化旅游活动;邀请相关省市组织团队参加青海省的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打造“客源互送、市场共拓”的协同发展格局,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覆盖范围。

加强交流合作

推动区域文旅资源共享

这个夏日,西北地区的环线旅行再度成为热门,频繁占据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排行榜。

这条横跨青海与甘肃两地的著名旅游线路,目前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游玩方式——在前往西部的路途中,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大地调色盘”般的翡翠湖、形态各异的火星营地、气势磅礴的黑独山等众多景点,它们宛如一颗颗隐藏在高原上的璀璨明珠,吸引了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

在这片辽阔的文旅领域中,浙江的力量不可或缺。自15年前起,浙江商人、资金和企业的引入,以及杭州至西宁再到德令哈的直飞航线开通,还有“浙江·青海文化旅游互动年”等文化交流盛事……这些举措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踏入青海。

这种“东部资金与西部资源相结合”的合作方式,使得美丽的景色得以被更广泛的群体所欣赏。这仅仅是众多省市在文化旅游援助青海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全面强化交流合作,积极邀请各援青省市共同参与“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 诚邀全国人民游青海”以及“行走黄河源头 旅读大美青海”等系列宣传活动,以此搭建区域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不断加强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资源互通和优势互补,切实提高双方在文旅支援合作方面的效率。

2021年到2023年间,北京和青海两地秉持“一对一精耕细作”的原则,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业务的对口交流与合作。他们通过执法培训、交叉执法检查、案例教学以及设备支持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区域间的协作。同时,他们也在不断优化培训体系,力求全面提高基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2024年5月,一场以“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感恩奋进——携手津门故里,跨越山海相约”为主题的文旅专题推介活动在滨海文化中心成功举办。在此次活动中,天津与青海两地就吸引游客、景区推广等八个方面的二十四项文旅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旨在共同打造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同时,采用园区结对共建作为创新途径,借助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促进两地文化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进步,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并成功促成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与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签署《携行计划合作协议》。

大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及文物保护在省际间的交流与协作,以达成省际互动与文化资源的共享。在2023年6月至10月期间,青海省博物馆携手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南京博物院,共同呈现了《文谟武略——永乐的世界遗产》展览。青海省选送了5件一级文物参展,此举促进了馆际间的紧密合作,并促进了不同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聚焦品牌推广

塑造文旅特色标识

2024年4月23日,一场以“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感恩奋进,诚邀水韵江苏,相约壮丽青海”为主题的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在南京荔枝大剧院盛大开幕。

在推介会上,主题宣传片《山宗水源·大美青海》一幕幕画面依次呈现,带领开幕式现场的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山之巅的刺绣、百川交织的织锦之中,激起了他们对青海的深切向往之情。

在众多观众的注视下,苏青两地文化和旅游项目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签约仪式,活动当天共涵盖了文化旅游的多个重点项目、吸引游客的举措、农业与牧业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以及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共计21个具体项目。

此次签约活动促进了青海与江苏在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和紧密对接,成功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优势相辅、相互推动、共同提升”的合作框架,为推动两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3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内文旅资源积极出动,前往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了“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专项推广活动。进入2024年,省、市、县三级单位紧密协作,共同推出了“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 感恩奋进”的文旅主题系列宣传活动,活动持续了整整7个月,辐射到了援助青海的6个省市,有效提升了“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这一品牌的知名度。

同时,秉持“精准定位、高效传播”的理念,我们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布置了公交车亭灯箱广告,通过生动的视觉场景展示青海的生态旅游资源,从而加深援青省市民众对“壮美青海”形象的理解。借助户外媒体高曝光率的特性,我们在山东、上海等地的机场投放广告,有针对性地吸引游客前来青海,为文化旅游业引流,并构建了线下传播的坚实基础。

2025年,将举办“美美与共”拉面访谈活动,青海“家宴”在北京举行首秀,以及上海“五五购物节”等盛会。这些活动旨在展示青绣、唐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商品,并向外界推荐“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这一品牌。

健全人才机制

夯实发展智力根基

母亲河奔腾不息,它将青藏高原上三江之源的壮丽景色与齐鲁大地上那片岱青海蓝的根脉紧密相连。山东文旅部门不仅通过搭建平台和举办活动来推广文旅,还致力于在当地培育一支经验丰富的文旅推广人才队伍。山东文化旅游支援青海的团队在选题上严谨科学,策划上细致入微,他们确立了以“大旅游、大产业、大宣传、大市场”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据此,他们向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了关于海北州旅游主播“明日之星”培养计划的项目申请,并且该计划最终被青海省评定为A类重点项目。

以文化塑造旅游形象,以旅游彰显文化魅力,我们正不断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力求让诗意与远方达到更紧密的结合,共同打造美好的生活画卷。青海省致力于提升自身实力,巧妙运用外部资源,完善了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的协作体系。

2022年,江苏省投入了215万元专项资金,主要针对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融合等方面,对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这一举措,成功培养了一批乡村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代表以及旅游示范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2023年,借助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与上海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成功举办了青海传统工艺创意设计研发培训班。该培训班吸引了60位来自市州的非遗传承人参与学习,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的创作视野得到了有效拓展,同时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2023年和2024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携手上海大学成功举办了青海传统工艺创意设计研发培训班。此次培训吸引了来自青海省各市州的近百名传统工艺传承人参与,他们的设计研发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除此之外,借助东西部合作和文化人才专项项目,青海文化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促进了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的协同进步。我们共选拔了18名来自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管理人才,他们被派往江苏的南京、无锡、扬州等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跟学;同时,还有20名省图书馆的馆员被派往南京图书馆进行实践锻炼。

“缘青”、“援青”、“圆青”,这代表着一场横跨山川的相互奔赴。无数援助之手,汇聚了中央的温暖关怀和各地的热情情谊,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绽放出幸福的花朵。青海,将持续全面构建多维度的交流网络,将丰富的文旅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竭力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倪晓颖

关键词:文化旅游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