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州:民俗风情园里赏玛纳斯演出,领略古老史诗魅力
在位于新疆阿图什市的克州民俗风情园内,游客们欣赏完精彩的玛纳斯表演,纷纷挑选起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新华社摄影记者王菲记录下了这一幕。
克州乌恰县吉根乡的斯木哈纳村,位于我国境内,是太阳落山最晚的地点之一。这幅景象,由刘学文先生用镜头捕捉了下来。
视频报道请看人民日报国际微信公众号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龙年春晚舞台上,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齐声奏响。在这其中,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广为流传,主要在新疆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及其周边地区盛行。
克州地域内坐落着昆仑山脉的最高峰——公格尔峰,以及享有“冰山之父”美誉的慕士塔格峰,这些山峦的传说催生了“西王母之邦”的民间故事。相传,那座雪山之下的喀拉库勒湖,便是周穆王当年前往昆仑山访问原始部落时,所见的“西王母瑶池”,其美丽与神秘,至今仍引人遐想。
在这片历史悠久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史诗《玛纳斯》流传了千年之久。它描绘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后裔,带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家园的英勇事迹。这部作品篇幅远超荷马史诗,多达十几倍,堪称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气势恢宏的叙述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瑰宝。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接壤,那里玛纳斯的故事同样广为人知,它不仅是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两国人民之间情感交融的生动体现。
古老史诗的新型载体——
从口头转向文本,玛纳斯被更多人认识了解
“克孜勒苏”一词象征着“红水”,其名称的由来与流经此地的克孜勒苏河密切相关。该河自西北方向蜿蜒东南,划定了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的自然界限。此河谷地带位于丝绸之路的中段,历史上,众多商旅穿梭于这两大山系之间。这些文化交流的互动,孕育了这部涵盖众多民族交往、交流与融合的民间文化传说。
克州被誉为“万山之州”,其境内遍布着众多雪山冰峰,海拔超过5000米的雪山就有20多座。这种冰川与河谷交错、地形险峻的地貌,不仅铸就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还为史诗中的英雄征战和部落迁徙的故事提供了真实的地理背景。
玛纳斯这部作品诞生于公元9至10世纪,历经千年,始终以口头形式流传。在史诗的创编与传播过程中,民间歌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些擅长演唱玛纳斯的民间艺术家,被人们敬称为“玛纳斯奇”。每位玛纳斯奇都能根据个人特色进行即兴创作。即便故事情节相同,不同人的演绎也千差万别。在漫长的岁月里,玛纳斯主要依靠演唱者口头传授,学会演唱玛纳斯并非易事。克州歌舞团的演员买买提吐尔干·艾色克回忆道,在他小时候学习玛纳斯的时候,并没有如今这么丰富的文字和音视频资料可供参考。为了向那些经验丰富的玛纳斯艺人学习,他常常不得不跋山涉水,历经艰辛。
为了守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便着手对玛纳斯史诗进行了广泛的搜集、记录、翻译和出版,并展开了深入研究。居素甫·玛玛依,这位当时唯一的民间艺人,能够完整地演唱玛纳斯。他所演唱的玛纳斯史诗,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必要的加工润色,总共有23万余行,现已成为世界上内容最为完整、结构最为壮观的唱本,演唱全程需耗时一年多。经过长达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居素甫·玛玛依成功地将他演唱的8部玛纳斯史诗内容,于1983年完整地记录在纸张上,并在1995年实现了全部作品的出版。这一过程标志着史诗从口头传承转变为文本记载,从动态的口头形式过渡到了静态的文本形式。
2006年,玛纳斯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了2022年4月6日,经过超过十年的努力,这部共计2000余万字的《玛纳斯》汉文全译本终于与读者见面。与前辈玛纳斯奇相比,新一代的玛纳斯奇们开始尝试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演唱。嗅着墨香,轻抚着“玛纳斯”三个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眼中泛起泪光。他深知,从今往后,玛纳斯将有机会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和领会。
这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传说,我们怎能不将其吟唱;这是前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经世代传承至今。每当唱起那些英勇事迹,动人的词句便会如泉涌般涌现!在毡房前的板床上,几位玛纳斯奇并排而坐,轮流吟唱。他们吟诵的豪迈激昂、婉转动人的诗句,仿佛飞向了蓝天,飘向了遥远的天际。
推陈出新的创作编排——
从单一唱本走向舞台创作,从草原走向更广袤的世界
在克州歌舞团的排练厅里,回首、跳跃、伸展等动作此起彼伏,演员们以优美的舞姿,生动地诠释着英雄的赞歌。由玛纳斯唱本改编的舞剧和歌剧已相继对外公演,克州歌舞团在此基础上,精心打造了一部集歌舞与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原创歌舞剧《玛纳斯》,并于2020年实现了首演的辉煌成就。
玛纳斯最初是通过一人演唱、众人聆听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到了1984年,玛纳斯首次离开了草原,登上了舞台。自此以后,玛纳斯以二重唱、合唱、弹唱、对唱、表演唱、歌剧、舞剧等多种形式与观众见面,同时融入了库姆孜、口弦、克亚克等民族乐器。
从小在克州乌恰县边境的牧区度过时光的买买提吐尔干,他的记忆中充满了牧场的翠绿和毡房的温馨。那里,只要有柯尔克孜族人的身影,就能听到玛纳斯悠扬的歌声。无论是喜庆的婚礼、热闹的节日,还是辛苦放牧归来,大人们总是聚在一起,用歌声传唱着玛纳斯的故事。我常常模仿大人们的歌声和举止,心中暗想,若是有朝一日,我也能为众人吟唱玛纳斯,让更多的人得以聆听,那将是多么自豪的事情啊!”买买提吐尔干如此说道。
2017年,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买买提吐尔干加入了克州歌舞团,负责玛纳斯史诗的编曲任务,并从此系统地研究如何更出色地演绎这部史诗。他努力探索,试图运用现代音乐元素,让玛纳斯更具吸引力。到了2023年,克州歌舞团携手三县一市的歌舞团,共有80余人参与,在克州、乌鲁木齐以及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9场玛纳斯歌舞剧的演出。每当戏剧落幕、欢呼声此起彼伏之际,买买提吐尔干总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之前所投入的每一滴汗水,此刻都收获了最完美的回报。
玛纳斯的故事,从单一的传承方式,演变至跨越草原、登上舞台,历经千年仍以新颖的姿态,从帕米尔草原延伸至更为辽阔的天地。2023年,克州新落成的玛纳斯史诗大剧院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已成功举办超过750场演出,吸引了近九万人次前来观赏。此外,克州还成功举办了十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龙年春晚上,玛纳斯一剧亮相于北京的主会场舞台。在这场盛会上,买买提吐尔干携其8岁的儿子梅肯登台,以摇滚风格演绎了玛纳斯。梅肯,这位小演员,如同儿时的自己,热衷于在镜子前模仿那些杰出的玛纳斯奇们的神态、举止和嗓音。新一代玛纳斯奇的种子,正在悄然生根发芽。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领略到玛纳斯的独特魅力,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让这一文化瑰宝走向世界。”买买提吐尔干说。
中吉两国的友谊见证——
从共同传承到相互学习,合作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
历经千年,玛纳斯在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吉尔吉斯族人民中广为流传。两国的玛纳斯奇以同一种语言、同样的音乐旋律,吟唱着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后代的英勇事迹。因此,两国人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文化联系。
玛纳斯及其口头演唱艺术,自19世纪起便成为我国与中亚地区民间文化交流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指出,我国与中亚地区的这种口头演唱艺术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历代玛纳斯传承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
胡振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的资深荣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多次踏足吉尔吉斯斯坦的土地。在那里,他深入了解到,吉尔吉斯斯坦自早年便记录了众多玛纳斯奇演唱的玛纳斯史诗,而且这一传统还衍生出了歌剧、舞剧以及电影等艺术形式。在两国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玛纳斯成为了中吉两国友谊的见证。胡振华指出,在吉尔吉斯斯坦学术界举办的多次玛纳斯国际研讨会上,均邀请了我国学者参与,并且还推出了我国玛纳斯演唱大师的著作。
2009年与2013年间,我国申报的玛纳斯作品以及吉尔吉斯斯坦提交的“吉尔吉斯史诗三部曲:玛纳斯、赛麦台、赛依台克”成功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两国在共同保护这一史诗传统方面翻开崭新的一页。到了2019年,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在比什凯克为我国知名玛纳斯说唱艺术家居素甫·玛玛依塑造了一尊雕像。同年6月11日,中国中央歌剧院在比什凯克圆满呈现了大型中文歌剧《玛纳斯》,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买买提吐尔干亦曾与同仁们一同前往吉尔吉斯斯坦进行文化交流与演出。在那大约十天的时光里,他们进行了多场演出,足迹遍布广场、学校,并与当地的玛纳斯奇们共同演唱,相互交流心得。观众们对他们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玛纳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构筑了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还加深了我国与周边国家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链接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坐落于天山南脉与昆仑山北坡的交汇点,即帕米尔高原的东部,占据我国西部边疆的地理位置。该州下辖一市三县,总面积达到7.09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包括被誉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以及喀拉库勒湖等自然景观,同时还有三仙洞、古丝绸之路盖孜驿站等历史文化遗产。
克州地处西部及北部,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毗邻,国界线绵延1133.7公里。该州设有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两个国家级陆路口岸,这些口岸是南疆地区关键的边境贸易通道。克州近年来着力发挥其地理优势,不断强化口岸基础设施及关口前移项目的建设力度,同时,积极推动吐尔尕特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保税物流中心以及口岸园区跨境电商中心的建设进程。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外贸的进一步发展,活跃了边民之间的互市贸易,并加速了高水平的内外开放步伐。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1日 16 版)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