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旺季,直播间旅游产品乱象丛生,服务承诺岂能沦为概率游戏?
皖中客
《工人日报》披露,诸如“购买即优惠,名额不多”“全年不涨价,抵达无额外费用”“全家旅行,住宿免费提升”之类的宣传,正值夏季旅游高峰期,在主播们急促密集的推销言辞影响下,众多旅客倾向于在平台直播间购买旅游及出行服务。但是,部分网络直播售卖的旅游服务,存在项目介绍不清、夸大其词、擅自涨价等现象,很多购买者遭遇下单简单却难以安排行程、被要求额外支付费用等情况。
促销标语在直播间铺天盖地,旅游产品逐渐变成纯粹的促销品。主播们借助倒计时营造紧张气氛,用限定优惠诱导冲动购买,却很少人指出:旅行并非抽奖活动,服务保障不能变成随机事件。这种由算法主导的流量盛宴之中,暴露出的是价格竞争对旅游水准的无情消耗,更是行业公信力被普遍牺牲的根本困境。
直播卖旅游时出现偏差,是因为价值观念产生了混乱。常规旅游推广里,路线设计、服务内容、协议规定都要仔细核实;但直播平台上,短短十五秒的抢购模式,完全没有时间让人充分了解信息。商家把主要服务内容简化成屏幕边角不易察觉的暗淡文字,主播用“免费住高级房”的含糊话术来回避明确房间类型,这种人为造成的内容差异,其实是为了减少公开信息,让人误以为价格便宜。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商家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诱骗流程:他们首先用毫无保留的保证来吸引顾客,然后借助“使用时要支付差额”“提前预定要额外收费”等隐藏的规则进行再次获利,这种经营方式的长期发展令人忧虑。
根本问题在于管理机制与新兴商业模式的内在不协调。当前《旅行社条例》对组织实体的约束无法延伸至直播环境中众多个人销售者,平台将旅游服务伪装成“家居装饰”类商品的行为,进一步凸显了分类审核与信息监控的分离。当技术缺陷被用作逃避管理的途径,当快速退款保证转变为虚假行为的挡箭牌,仅靠顾客增强防范意识显然难以应对。当前一些地区测试的旅游项目在线展示平台采用了有效的监控方法,借助语言分析手段即时核对主讲人言论与产品实际情况,倘若发现“无需个人承担费用”的表述同契约里的额外开销规定相悖,平台会立刻强制停止该展示,这种深入式的管理措施是根治“广告内容与合同条款脱节”的市场问题的根本手段。
坚守服务初心才是产业突破的核心要素。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从“退票事件”到“声誉好转”的实践表明,旅游商品的最终优势并非价格标识,而是面临困境时体现的善意与责任感。目前迫切需要构建主播与旅行商的义务关联体系,保证线上推广方与线下执行方相同,消除推诿扯皮的隐秘地带。景区方面,与其在直播平台上争夺价格优势,不如专注于打造内容创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真实场景以缩小信息差距,通过阐释文化内涵来增强产品价值,借助预约安排合理管理游客数量,这些做法可能不如“免费赠送”的宣传口号那样引人注目,却能够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
当前产业面临深刻变革,旅游直播必须完成从“价格比拼地”到“品质体验场”的转型,这种转变十分迫切。管理部门必须确立“推广即是承诺”的规范,把直播中的表述作为契约验证的一部分;网络平台要设立旅游项目专门检验流程;用户则要清楚认识到“异常低价往往暗藏玄机”的市场现象。唯有这样,旅游直播才能充分展现其“提前感受再踏上旅程”的特殊意义,毕竟,意境与远方本不该是机器安排的偶然事件,而必须是值得倾注心血的动人约定。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