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读城行动第二站在徐州展开,彭城七里有何独特意义?

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多个机构发起的“读城”活动第二站正在徐州积极进行中。启动仪式在文庙·东方街区广场举行,活动以“彭城七里 不止所见”为核心内容,突出了徐州历史文化中轴线——彭城七里的重要地位。这条中轴线全长3.5公里,覆盖面积达7平方公里,包含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7个历史阶段,共有97处235个文化遗迹。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彭城七里对于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彭城七里是徐州四千多年文化传统的综合体现,堪称城市改造的典范之作,也是文旅领域创新的前沿阵地,它如何成为徐州的新地标,又象征着怎样的徐州精神?为此,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近期前往彭城实地探访,通过解读七里,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徐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赵天 王烨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四千年文脉:不止大风起兮云飞扬

黄楼

八月份,在原先黄河边上现已不叫黄河的河段旁的黄楼公园,景观改造工程正在顺利推进。这座徐州地区享有盛誉的五座楼阁之一,是黄楼,它曾是苏轼领导当地民众抗击洪水、治理水患的历史见证地,同时也是彭城地区七里路程的最终点,并且是这条路线上的关键所在。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发迹之处,人们想到这座城市的历史,首先会浮现出那气魄不凡的“大风起兮云飞扬”。

但徐州绝非只有汉文化。

二零一七年,相关单位着手实施针对徐州市历史核心区及其邻近地带的规划方案。该方案涵盖了彭城七里区域的基础框架,系统性地考察了七平方公里南北向区域内的历史遗迹与交通网络。这项规划与二零二三年启动的城市改造项目实现了高度契合。彭城历史脉络城市更新项目工程专项工作组规划建设项目组副负责人孙昌举阐述道。

二零二二年,徐州制定出《历史脉络都市再创作规划蓝图。二零二三年,将“彭城七里”作为都市再创作及历史文化名都守护的工程启动,清晰指出要建设成“历史文化名都珍贵象征的集中展示,以民众为焦点的都市再创作的鲜活范例,文化商业旅游居住相融合的市井生活兴旺聚集”,另外组建了彭城历史脉络都市再创作工程建设工作小组。

专班文化展示组副组长韩峰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表示,该工程是对徐州整体历史的全面回顾、文化脉络的深度梳理。过去徐州以汉文化探究为主,人们常说两汉文化在此集中。不过此次系统整理后,他们意识到徐州的历史积淀极为深厚,人文文化同样丰富多样。

下圆墩遗址广场

徐州这座城市,拥有长达4500年的持续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一座拥有2600多年建城史的地方,在江苏省内属于最早建立的城市之一。彭城七里,总长3.5公里,南边从云龙山脚下新石器时代下圆墩遗址开始,北边到故黄河边的黄楼结束,以彭城路为轴线,贯通徐州老城区,连接了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户部山、回龙窝、徐州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场所;占地7平方公里,包括2条历史文化街区、12处历史地段、97项235个历史遗迹;整个改造项目分成彭城之源、土城汉风、户部繁华、回龙巷陌、大同风情、鼓楼时尚、黄楼胜迹7个文化区域和改造部分;包含楚汉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彭祖文化、苏轼文化、民间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和山水文化等。

徐州的悠久历史宛如一幅华美织锦,沿着彭城七里缓缓铺陈。“一瞬千年”,韩峰这样赞叹道。

城市更新:不止老城旧貌换新颜

/strip/-error/1|' alt='' />

石磊小区的居民在助餐点排队打饭

中午11点半,在户部山旁边的石磊小区社区服务中心助餐点,居民们排着队,有次序地购买餐食。这个助餐点每周一到周五都有供应,一份午餐的价格在8到15元之间,7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领取2元的费用减免。72岁的王忠阿姨表示,这个助餐点三个月前开始运营以来,工作日她几乎每天都会来,6元就能吃上一顿饭,相当便利。

石磊小区城市书房

此处为徐州首个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主要目的在于为居民们给予全面且集中的服务。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实地考察时发现,该中心每周二至周日均对外开放,设有藏书超过两千二百本、设有五十个座位的城市书房,同时还有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测的医疗服务室。儿童照看区域中,暑假期间的小朋友们在玩耍玩具、进行乒乓球活动,而老年群体则在文化娱乐区域对弈、闲谈。这里也欢迎新就业群体纳凉、充电、热饭、喝水。

徐州首个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

石磊小区新增了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去年政府投入了七百五十万元,对这里实施了多项改造工程。包括更换大门、翻新外墙、更新窗户、修补屋面防水、将弱电和强电线路地下化、改造雨污排水管道、以及修建道路等。这些修缮工作惠及了小区内的三个院落、五栋楼、共三百二十八户居民家庭。

彭城历史文脉城市更新工程建设工作专班规划建设组组员袁艳勇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表示,彭城七里是城市更新项目,注重细节改造,避免大规模建设。除少数项目外,没有实施整体城市搬迁,防止历史街区失去活力,保持当地生活气息和热闹氛围。

城市改造不只是对历史建筑的守护,城市景观的提升,更是要让民众共同享有进步的果实。因此彭城七里计划制定了周密的旧区翻新和设施配套措施,涵盖云龙、鼓楼、泉山三个旧城区,包含19个旧小区,实施50项工程。目前多数小区翻新已告一段落,和平路停车场、剪子股菜场等众多公共项目也在加紧进行中。

文旅创新:City Walk,不止逛吃打卡

中午时分,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内宾客如织。许老八包子铺、少华板面、胡记牌楼炸串、李家酱香猪蹄、丰储街丰记牛排老店等众多店铺云集于此。馆内设有地锅鸡、蒜爆鱼、把子肉、炸串蛙鱼等多种佳肴。总计近七十家老字号在此汇聚,呈现数百种本地风味小吃。这是淮海经济区内首家采用全场景、沉浸式设计的饮食文化博物馆。此地,常能遇见背着行囊的异乡旅人,同时,不少当地住户也慕名而来,体验正宗的徐州风味。

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由一座闲置十年之久的酒楼改建而成,把当地特色菜肴和展示陈设、主题表演结合起来。自8月1日开始试营业后,每天接待游客数量超过两万人次,每日消费总额达到二十万元以上,并且创造了超过三百个工作机会。徐州市文旅集团彭城七里公司副总经理龚磊对此进行了说明。

徐州旨在将彭城七里这一承载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区域,转变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为此特别设立了彭城七里公司,负责该项目的整体运营与管理。

与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相似,沉浸式和体验感是文旅项目开发的核心要素。例如将云龙山水和苏轼文化融为一体的彭城风华大型实景演出,自三年前首演以来,成为江苏省内难得既受好评又广受欢迎的文旅项目。该演出每年吸引约十五万游客,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过七成,年总收入大约在三千万左右。

先进技术也得到应用。以即将落成的遇见博物馆为例。这个文化品牌原先只在京城和沪上设有场馆。首次进入中小城市。陈列将侧重尖端科技。或许运用更富动感立体互动的方式呈现。建成后将与徐州博物馆产生互补效应。

对于沿途商业场所的规划,多样性是核心考量。以户部山为例,各个区域有各自的特色和商业策略。状元府着重呈现状元相关的文化内容。老盐店片区的小院落具有独特性,主要引进徐州本地的老品牌和特色小吃。茶街计划建设成由个人品牌主导的区域,主要聚集文化类店铺、热门餐饮和简约酒吧。户部山东边那个老物华纺织品市场,还有它周边区域,准备改造成国风酒店,并且设立成旅行摄影的聚集点。

文庙·东方街区广场

近年来徐州的游客数量持续攀升,从前徐州博物馆每年接待三五十万访客,如今则达到两百多万。过去的旅游活动主要侧重于观光,而现在的趋势是注重参与,包括美食、娱乐和休闲等全方位的深度体验。因此彭城七里当前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文旅新空间,并提升城市整体的深度体验水平。

城市新IP:徐州,不止大国重器

“彭城七里 不止所见”,这是徐州“读城”行动的主题。

读懂七里,便是读懂徐州。

彭城七里,代表了怎样的徐州城市精神?

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

徐州市博物馆的陈钊专家指出,这位人物展现了徐州的开放特性与生机。“徐州历史的显著之处在于其多元并存。从新石器时代的出土遗物可以观察到,徐州既有来自北方的大汶口文化印记,也有南方良渚文化的烙印,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馆长称此为中国独有。这表明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地,由此形成了其雄浑与秀美的城市气质和整体风貌。后来经历了汉朝与南北朝多次战事及文化交融,元代明代时苏北大运河被开凿,徐州又重新成为交通要道和文化往来的核心。

包容体现了城市的独特气质,历经朝代变迁,徐州一直保持生机,物资充裕,通路畅通,自然招徕众多居民愿意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徐州市住建局副职领导、彭城历史文脉城市更新工程建设工作专班综合协调组负责人方成伟表示,彭城七里设定了三项任务,分别是增添文化底蕴,理清历史传承;强化民众需求,完善公共设施不足;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达成互利共赢。“这些构成了彭城七里所有工作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标。”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北京举行,着重提出打造“具备创新功能、环境舒适、景观优美、抗灾能力强、社会和谐、信息化的现代都市”这一愿景。方成伟谈到,参照中央的指导方针,彭城七里基本符合这些标准。徐州当前推行的,正是“以居民为中心”的城市改造计划。

提及徐州,大家常联想到徐工集团,这家企业连续三十六年各项数据在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中名列前茅,并在影片《流浪地球2》中展现了国产制造的卓越实力,它和业务遍及煤炭、火力发电、新能源、煤矿设备生产、新型材料五大板块的徐矿集团,共同支撑起国家工业基石的重任。就连徐州最负盛名的大学,也是位列双一流和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的中国矿业大学。

但彭城七里的打造,让徐州的城市名片,不再只是“大国重器”。

伫立在文庙·东方街区广场那巍峨的“江北第一楼”入口处,朝着苏宁广场的方向望去,徐州的沧桑底蕴与摩登气息相互交织。这里是小红书上,徐州City Walk时最能拍出惊艳照片的地点之一。同时,它也是彭城七里的标志,更是徐州的标志性建筑。

一个融合的活力城市,

一个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正在南北交融的经济大通道上,向着万亿之城,加速奔跑。

校对 陶善工

关键词:江苏读城行动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