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拉制作陶俑,游西安凭护照购票享便利

图为克拉拉正在制作陶俑。本报通讯员 王三合摄

“Hello!Mr..(您好!山先生。)”

清晨九时,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陵博物院入口处,一位来自德国的旅行者名叫克拉拉,她遇见了担任英语讲解的岳保证。

“我姓‘岳’,外国游客都称我为‘山先生’。”岳保证笑着说。

克拉拉谈到,年幼时便听闻过兵马俑,并且一直怀有探访的愿望。西安是她中国之行的第三处目的地。旅途中,无论是飞机票、火车票还是景区门票,凭借护照购买都极为便利。

在景区入口处,克拉拉出示护照进入园区,她说明票务已通过博物院官方网站提前预订,并且是采用欧元进行即时支付结算的。

去年四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正式启用。紧接着,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等十多家陕西省内文博机构也陆续接入该平台。现阶段,此平台支持二十四门语言、三十四种货币,服务范围覆盖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平台运行超过一年,累计为十万余名外国游客提供帮助,同时促进了交通、住宿等相关领域的订单生成,总数达三十七万多个。

在第一处墓穴附近,听着岳保证用英文介绍当地风味,克拉拉表示:“之前我未曾料到会有如此多的陶俑,而且它们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匠人亲手塑造的。”

通过现代技术,兵马俑变得栩栩如生。戴上虚拟现实眼镜,两千年前金戈铁马、战车驰骋的宏大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增强现实导览系统能够提供36种语言的即时翻译服务。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克拉拉惊叹不已。

“兵马俑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离开景区,克拉拉仍充满好奇。

来吧,我陪你去感受一下匠人的工作情形。岳会引克拉拉前往秦陵路韩平哲秦文化坊,参与陶塑烧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揉捏时间太长或者按压力度不对,都不可能塑造出合格的陶俑。80后陶俑烧制技艺传承人韩咪咪用流利的英语对克拉拉说明,一旦切割位置没掌握好,雕刻出来的图案非常容易出现粗细不一样的情况,而连接地方的雕刻对技术的要求更加高。

制作陶俑十分困难,古代只能依靠人力,进行大规模生产,同时还要确保工艺的精细,这无疑更加艰巨。

兵马俑上的发丝,都是匠人用工具精心雕琢的,每一道痕迹细若游丝,宽度不过半毫米;这些陶俑的面容各异,全靠匠人对现实生活的入微体察。这些陶俑制作精良,得益于匠师精湛的技艺,也仰仗古人“署名问责”的规范,即制作者在器物上铭刻姓名,或加盖印章,以此分清责任。

技能和理念同样重要,克拉拉沉思着,形式或许各异,不过我们跟你们一样,都推崇一丝不苟的匠人风范。

克拉拉在陶俑底部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名字是C—L—A—R—A。“观赏兵马俑,制作陶俑,都是难以忘怀的体验。这次旅程,让我收获了宝贵的文化感悟。”克拉拉表示。

体验告一段落,克拉拉通过微信完成支付,她提到自己的德国信用卡已经绑定,这样一来,无论是酒店费用还是日常出行、用餐开销,都能轻松完成结算。

“我之前组织的入境旅游活动,通常是规模较大的团队,现在,2到5人的小型旅行团体逐渐兴起,参加者也变得更为年轻化。”岳保证表示,如今,许多外国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具有独特性、量身定制的旅行方式,“他们追求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有深度的体验,不仅关注物质层面,也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许多外国游客在亲手制作陶俑之后,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韩咪咪在旁边表示赞同,由于无需签证的规定,加上人们对特殊旅行感受的向往,我们经营的地方也吸引了许多海外旅行者,偶尔甚至能服务超过四百五十位客人。

陕西省出入境管理部门统计:今年到七月为止,西安口岸接待的外国访客数量超过十三万五千人,同比增加了一倍多。在这之中,通过单程免签、互免签证以及过境免签等便利措施进入的外国访客数量超过十万人,同比增幅达到了近三倍。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推动入境旅游作为工作重心,针对“吸引游客到陕”这一目标,为从事入境旅游业务及宣传推广的企业提供八项支持措施,包括资金奖励和财政补贴,以此增强经营单位的主动性,促进入境旅游市场的繁荣。

关键词:旅游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