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山古韵与驼铃新声交织辽宁锦州北镇与北京模式口文旅交流圆满落幕
医巫闾山的秋季景色洒满京西古道的砖石,驼铃音乐节的声响与满族腰铃的清脆声响相互融合,持续十天的“镇山古韵·驼铃新声——辽宁锦州北镇医巫闾山在北京模式口相遇”文化旅游资源互动活动,于10月8日在北京顺利结束。这场联结远方与近邻、饱含真挚情谊的“文化交流”,借助旋律作为纽带、依托传统技艺为内核、凭借地方特产为媒介,在都市核心地带策划了一场集民间艺术展示、传统工艺互动、特色商品交易于一体的文化体验,总共接纳了超过十万位参观者,市集上地方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五万元以上,为京城居民和来自各处的旅行者呈现了充满北镇韵味的节日献礼。
音浪共鸣:千里相约,情感交融
模式口公园的台子上,声响与思乡之情激烈交汇,荡漾起层层水纹。北镇歌手赵永彬演唱《乡音乡情》时,刚唱到“我的家乡在辽西”,台下祖籍北镇的王阿姨就激动得泪光闪烁:“真没想到在京城能听到故乡的歌!”《歌唱祖国》的乐曲播撒开来,北镇表演者与在场的北京居民、访客同步举起旗帜一同放声歌唱,宏亮的歌喉越过古道,化为这个国庆最感人的“山河应和”。多种曲调在此交汇,令每一位听众都觅得了专属的情感寄托与文明感召。
非遗焕新:传统与潮流的奇妙碰撞
在“剪绎北镇 辽西风华”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展览会上,细小的剪刀不停舞动,其中蕴含着北方山地的雄壮与秀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第三代传承者正在现场展示技艺,一百多幅作品将医巫闾山的云雾和满族的民俗风情集中呈现于方寸之间。小朋友们围绕在桌子旁学习制作“吉祥格格”剪纸,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吉祥气息融入了北京的胡同文化之中。舞台呈现更加精彩:运用剪纸图案装饰的旗袍表演《北镇特色四方》展现了传统手艺与摩登风尚的完美交融,锦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腰铃舞通过摇响的铃铛再现了镇山文化的肃穆氛围,充满活力的《满族风华》舞蹈节目收获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一位领着孩子前来观看的男士深有体会,说出了“原来传统文化可以如此时尚”的感想,这次活动让传统习俗变得生动具体。
市集火爆:北镇特产热销,游客“把福气带回家”
“微型北镇”市集是本次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场所。沟帮子熏鸡、北镇葡萄、北镇鸭梨、冻梨汁等20多种当地特产广受喜爱。AAAA级景区的文创摊位上,各种特色商品十分受欢迎,超过九十种文创商品在北京展出:医巫闾山主题的纪念印章、青岩寺吉祥猫咪造型玩具、大芦花品牌芦花材质的提袋、大朝阳道隐谷出品的五谷杂粮礼包,深受年轻群体喜爱,成为他们的首选,新入职的小周开心地表示:“将北镇的自然风光‘带’在身边,使假期的美好回忆更加长久。那些传统民间游戏场地总是挤满了人,景区的抽奖活动吸引许多游客承诺下个月去北镇,达成从味蕾到全身的全方位吸引。
合作共赢:从文化共鸣到产业共融
这一场文化活动的影响,远非一次短暂会面那么简单,更在于为今后长久合作奠定了基础。活动期间,北镇与模式口建立了商业交流的场所,针对“北镇福礼进京”这一主题,研究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方法,使辽西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能够与北京市场实现对接。两地剪纸手艺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一起研究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探索了新的途径。北镇市文化旅游局负责人王莹率队宣传四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当场分发了上万个旅游宣传册,解答了超过五千人的疑问,使“游览镇山、品尝福果、体验民俗”的邀请广为流传,构建了连接首都与“镇山福地”的想象路径和体验通道,显著增强了“镇山福地 丰饶北镇”这一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双节期间,北镇不再局限于走亲访友,而是转向走心交流,将镇山文化的丰富内涵巧妙融入京城胡同的特色氛围,让北镇美丽的山水风光、别具一格的农产品与北京充裕的市场条件、广阔的消费空间相互结合,共同发展。这次活动融合了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潮流元素,显著增强了北镇作为城市品牌、旅游产品以及本地物产的京城知名度与号召力,同时以“文化游与商业结合”的全新探索,为区域合作、共同繁荣提供了鲜活范例。
(翟宇佳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