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文化友好协会会长曲欢:再访敦煌,为文明对话发声

冯志军和田鹏鹤从中新网甘肃敦煌10月14日电报道“我既是华夏女性的后代,也是朝鲜族女性的长辈。”韩中文化友好协会会长曲欢近日重游甘肃敦煌时这样说,他回忆起2008年初次到访的情景依然清晰:当时时隔五年未踏足中国的他,站在阳关废墟前,立刻感受到“西出阳关后无人相伴”的孤寂,情绪激动得泪流满面。

那个时候,帮助敦煌的念头就在心里扎了根。曲欢13日对中新社、中新网表示,如今世界形势愈发错综,各地城市和民众间的互动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关键。敦煌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枢纽,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遗存,如今更成为促进文明沟通的新桥梁。

敦市被邀赴首尔参与“欢乐新春—中韩文化交流节”,韩国民众得以首次亲身感受敦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与敦市东街小学联手举办“中韩情·丝路谊”青少年赴韩学习考察活动;促协会成员亲赴实地,深入探究敦煌文脉与城市进步;敦研究院学者受请向韩国民众系统阐释敦煌艺术价值及文物守护之道……

十多年来,曲欢履行承诺,推动了韩国与敦煌之间的持续互动和交流。她谈到,将不断与敦煌合作,向韩国传递更多生动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希望吸引更多韩国民众前往敦煌,体验当地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她认为,真正的文明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开放中汲取养分,在相互借鉴中不断进步,这正是当今时代最宝贵的品质。

十三日午后,于2025“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故事分享”部分,几位与敦煌渊源颇深的外国来宾同台,讲述各自心中的敦煌往事,彼此交流探讨敦煌文化的国际意义。

照片中,俄方学者奥莉娅(位于右侧)正向外国同行阐释敦煌文明。(图片源自资料)此图由敦煌市委宣传部提供

这位来自俄罗斯的专家奥莉娅,在兰州已经工作和生活了十六年,她的社会角色越来越丰富,涵盖了教授、翻译家、敦煌研究专家以及敦煌文化在国际上的推广者等多个方面,她为这些头衔不断叠加而感到自豪,她对敦煌文化的探索充满热情,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喜爱,她能用非常标准的中文讲述各种敦煌相关的历史故事,也能以更加细腻和形象的方式向世界介绍敦煌的魅力。

2007年,有支中国歌舞团在俄罗斯奔萨市进行表演,其中舞蹈《千手观音》给当时就读大学的奥莉娅带来了极大触动。两年之后,她前往兰州,一边从事工作,一边学习汉语,并逐渐着手翻译与敦煌相关的书籍。后来,她偶然间抵达敦煌,看到那些姿态轻盈、仿佛凌空飞舞的飞天形象,内心便萌生了探寻敦煌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敦煌参与相关事务,我收获了许多满足,是敦煌让我懂得了自己的意义。可以说,不是我来主动寻找敦煌,而是敦煌似乎早就认准了我。随着对敦煌和丝绸之路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我对敦煌文化的情感愈发集中,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也日益增强。

奥莉娅近些年发表了大量涉及丝绸之路和敦煌的学术著作,同时持续从事中文书籍的翻译事务。2019年,甘肃省政府表彰了她在甘肃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杰出贡献,授予她外国专家“敦煌奖”荣誉。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者艾瑞克·尼尔森,这位中国日报的美籍资深记者,十五年前首次携八岁女儿游览敦煌,他制作了若干描绘当地及丝绸之路的趣味影像,在敦煌的沙海中策划了一次包含探访莫高窟、徜徉夜市、探秘月牙泉的“亲子文化探索活动”,该系列作品在网络上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观看次数。

10月13日,午后时段,于2025“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内,其“故事分享”单元中,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者、中国日报美籍资深报人艾瑞克·尼尔森,分享了与敦煌相关的个人经历,此景由冯志军捕捉记录。

这片土地天生就充满魅力,我们的真切情感和自然环境产生交流,这种交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影片素材的来源。艾瑞克·尼尔森表示,敦煌本身就是这个系列视频的“共同创作者”,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能够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共鸣。

近期,艾瑞克·尼尔森为《沙漠之梦》视频系列创作了后续剧本内容:未来某个时刻,他将再次遇见当年一同旅行的骆驼,借助智能科技赋予它发声能力,届时他和这位往日伙伴不仅会回忆过往的温馨片段,还将共同畅谈世界未来的发展前景。

现在前往敦煌的旅行者,不再局限于参观莫高窟、阳关这些经典景点,他们还会光顾时尚的独立书店、手工体验中心。艾瑞克·尼尔森指出,敦煌的吸引力明显超出了传统的象征符号,它既在传承历史,也在开拓新局。(完)

关键词:文化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