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尾声天安门广场人气依旧高涨,巨型花篮成焦点

10 月 7 日的清晨,阳光穿透了北京的雾气,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已在风中飘扬。哈尔滨的王大爷紧了紧衣裳,领着刚入学的孙子排队安检,他孙子手里的小国旗随风飘动,发出哗哗的声响。假期即将结束,王大爷坚持要带孩子来这里见识见识。

如今广场的游客数量已非国庆首日高峰,不过依据天安门管理机构发布的信息,到10月3日16点,假期最初的三个日子累积的参观者总数达到143.25万,10月7日的访问者活动指数依然高达23.74,比工作日增加了124.4个百分点,这个见证国家历史的地方,即使在假期即将结束时,依然充满热烈的关注和深厚的情感。

广场中心,那个高达18米的巨型花篮题为“祝福祖国”,是当之无愧的视觉中心。天色渐暗之际,灯光为它镶上金色的轮廓,众多手机同时发光,犹如一片流光溢彩的星群。直径45米的花坛基座上,向日葵图案在灯光照射下似有生命般追逐光芒,层层叠叠的金色花瓣,正是“葵花向阳”这一意境的生动体现。

篮子的两边,红色的字迹非常突出,上面写着“祝福国家,从1949到2025”和“庆祝国庆,从1949到2025”。上面凝聚着76年的岁月印记,让每一个停下脚步的人,都能感受到国家成长的节奏。今年花篮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构思,在于篮子边上安放了数十个能发光的鸽子造型,这些鸽子是用一种能透光的新型材料做成的,到了晚上它们就会发出光芒,仿佛在展翅高飞,鸽子周围环绕的白色光芒,寄托了中国人对于和平的无限期盼。

看见那些鸽子,就会联想到幼年时书本里的篇章。一位来自沪上的女士正向她八岁的儿子说明,孩子踮起脚尖伸手想去触碰那光环,小脸上满是惊奇。在花篮附近,类似的情景到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牵着小辈注视,新婚夫妇相互依靠拍照留念,穿着民族服装的旅行者载歌载舞。

一位八十岁的老年女性坐在轮椅里,凝视着花圈,眼中含着泪水:她这一辈子看到了国家由贫变强,如今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花坛,内心感到非常自豪。这大概就是花圈每年都成为热门的缘由——它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一种传递情感的媒介,将“爱国的情感”这样的宏大理念,转化成了可以感受到的温馨小节。

双节庆典期间的天安门广场,参观者的留念方式正在逐渐转变。不再局限于普通的“拍照分享”,现在人们更倾向于寻求“更有内涵的体验”。在花篮的右边,有些大学生手拿记事本在认真记录,他们是为了完成“国庆主题调研”而来到这里的,需要通过观察环境、与路人交流,来阐述自己对国家情感的感悟。

广场东面,一对从成都来的夫妇带着高级摄影器材,打算花三天时间记录“天安门的白天和黑夜”,他们准备把照片整理成册,等孩子长大后告诉他这是 2025 年中国的风貌,这种从简单游览到寄托情感的转变,让每一次拍照都变成与国家的深刻交流。

广场上流动的 “中国红” 中,蕴含着最真挚的爱国情怀。梳着羊角辫的孩童系着红领巾,昂首挺胸向国旗行少先队礼;几位身形笔挺的青年并脚举手致敬,眼神专注凝视着城楼,显然是退役的军人;身着汉服的女子在花篮旁停步,衣袂裙摆与鲜红国旗交相辉映,使传统服饰与爱国情操完美融合。

北京有些居民特意购买了标有“我爱中国”字样的红色T恤,全家人穿着鲜艳的衣服合影留念:每年国庆节都会来,看完升旗之后再摆放花篮,就是要体验这种庄重感。有时还能碰到手持翻译工具的外国友人,俄罗斯一对夫妇询问“宏伟的墙”怎么去,伊朗游客急着购买故宫的入场券,他们的存在让这个广场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

假日即将结束,"家庭旅行" 的热度依然很高,成为广场上最温馨的景象。西安的王先生带着父亲和儿子一起出游,他给孩子准备了小国旗,自己则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我小的时候是爷爷带我出去玩的,现在我是带着爷爷和孩子出去,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传承。"

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向儿子讲述革命先辈的事迹,老人在一旁追忆往昔岁月,阳光透过碑体缝隙,在三人身上洒落柔和的光影。统计表明,今年国庆期间北京红色旅游地游客数量较去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二,亲子文化旅游商品销售额显著提升,正是这种家族间的精神传递,使爱国情感扎根于日常生活,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家庭经历。

喧嚣之中,潜藏着许多人的默默付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身穿蓝色志愿者服饰的姜晓轩正被访客包围,她右手五指合拢对准碑身,阐释着“为何纪念碑朝南背北”的来龙去脉。这是她第九次在国庆期间值班,从学子阶段到公司员工,工作地点始终如一,服务热忱未减。

日常 15 分钟进行一次讲解,现在任何人到随时都可以开始讲解。她擦了擦前额的汗水,笑着说每天要连续工作三个轮班,每小时更换一个工作位置。在金水桥边的党员示范岗,城管工作人员黄淳毅刚刚帮助一位游客寻回了走失的孙女,岗亭中早已准备好充电宝、解暑药品和饮用水。他所在单位有 108 位同事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10 月 1 日他连续工作了两昼夜,从早上 7 点一直忙碌到第二天早上 7 点,期间帮助找回十几个走失的小朋友,孩子们明白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是最值得信赖的依靠。

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包括公安、武警、消防和市场监管等,确保了人流密集的广场保持良好秩序。大约一千名新招募的辅助人员身穿红色服装,在各处为民众提供方向指引和解答疑问;服务设施的工作人员持续为民众供应饮用水和医疗用品,同时负责管理拍照区域,防止人群拥堵和插队现象发生。

10 月 7 日,周边道路拥堵指数虽为 1.066,显示畅通,交通部门还是派专人进行引导,保证游客能够顺利进出,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表示,原本担心人多会影响体验,没想到问路时总能得到回应,口渴时也有地方解渴,感觉非常安心,这些不易察觉的安排,正是广场能够不断传递关怀的原因。

天安门的影响力已经波及北京所有文化旅游场所。假期前三天,北京市内主要景点游客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三成五。故宫、景山公园、国家博物馆等邻近景区纷纷出现客流高峰。

张先生全家提前十五天就买了故宫的入场券,并且特意挑了能望见花篮的宾馆房间,他们计划按红色文化旅游的路线游览,另外还要去香山革命纪念地、军事博物馆参观,这种以天安门为起点的观光方式,让周边的餐馆、酒店和商店都变得非常热闹

天安门周边的老牌餐饮店推出国庆特别组合,用胡萝卜精心制作五角星造型,用蓝莓酱绘制国旗图案,每日客满率持续达到百分之百,带有天安门图样的书签、融入花篮元素的冰箱贴销售量增长了两倍。

网络上的“国庆热潮”同样旺盛。众多社交平台中,“天安门花篮体验指南”“北京国庆精选景点”等讨论热度远超十亿。旅游达人展示花篮灯光的直播,单场吸引超过五百万观众,有网友评论:“观看后已计划来年出行”。

这种通过网络宣传引导,实体场所购买的模式,使天安门广场的“国庆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也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开辟了新途径。然而,比经济收益更为宝贵的,是数据流中蕴含的情感共鸣——当年轻群体在广场集体吟唱《我和我的祖国》,当来自不同地域的旅行者彼此协助记录瞬间,当海外人士表达赞许之情时,这些画面才是“国庆市场”最稳固的支撑。

十月七日的傍晚时分,天安门广场的照明设备重新开启。王大爷正牵着孙子的手腕准备离去,孩子则把新购得的花篮冰箱贴牢牢地握在掌心,口中不断重复着“来年还要再来”。

姜晓轩送完最后一些前来问询的访客,捶了捶发麻的双腿,望着迎风招展的国旗露出欣慰的笑容,黄淳毅在岗亭中收拾着药品,手机里收到家人传来的晚餐照片,那天的广场,虽然人潮慢慢减少,但那种澎湃的暖意和骄傲一直未曾消退

这个假期里,有 150 万游客以行走的方式表达着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也有无数工作人员用默默付出守护着这份美好。天安门广场上,璀璨的灯火、灿烂的笑容、驻足的脚步,都在展现:这里不仅是位置上的显著标志,也是华夏儿女心灵的交汇点。假期终将结束,但那种融入血脉的热爱和骄傲,将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在时光里持续传承。

关键词:国庆假期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