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相遇徽州区,文旅盛宴流量留量双丰收!新场景玩法揭秘?

国庆的红旗和中秋的明月同时出现,黄山市徽州区的青石板路和白墙黛瓦之中,发生了一场收获了大量关注和游客的文化旅游活动。长假八日,游客达134万五千人,创收13亿元,夜间消费达5亿四千六百万元,表现突出;同时,央视采访、网络直播取得显著成效,登上《新闻联播》两次,新华社发布报道五篇。徽州区的旅游方式不再局限于常规的村落观光,而是通过引入崭新的场景设置、创新的运行机制以及多元化的宣传推广,促使访客们从简单的景点浏览者转变为全身心沉浸其中的体验者。

新的情境:从单纯的观看风景,转变为全身心的感受,全天候展现出徽州的特色,充满乐趣。

徽州区将“古徽州文化”融入“现代体验设计”,构建了全年无休的沉浸式环境。

白天时段,从“观光”到“沉浸”,玩的是“文化参与感”。呈坎的“晒秋”活动,游客不仅能用镜头记录美景,还可以亲手参与农作物的分类整理;岩寺老街的桌餐,再配上体验式的徽州戏曲表演,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是真的进入了古代的宴饮场合;石桥村凭借其“水陆空”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目光,游客可以乘坐竹筏在河道上游览,也可以搭乘观光小火车,或者乘坐热气球从高空俯瞰整个古村落,这里每天都能迎来超过六千名的游客,仅仅八天时间,就为村子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四十万元;临河的枫溪地带有许多吸引亲子和女性朋友的活动,比如可以和可爱的动物们互动玩耍,还可以在户外进行露营和野餐,这些项目成为了大家出行的热门选择,累计已经接待了超过一万五千名的游客。

夜间时段,从“安静”到“沸腾”,玩的是“氛围仪式感”。徽州地区夜间游览活动火热开展,呈坎在永兴湖边呈现“鱼龙舞”盛况,共举办8项节目,参与人数达到5万6200人次,占景区全天游客近四成;西溪南的夜间列车之旅结合鱼形灯饰巡游、河中点灯仪式,有效增加了游客停留时间;《灵山恋》的流动式实景演出进行全新改良,大地激光表演、篝火音乐集市、舞龙活动接连呈现,“中医夜市”提供健康摊位,使夜间游览更具生活气息和温馨体验。

呈坎晒秋。

临河枫溪里萌宠互动。施亚磊摄

岩寺老街沉浸式徽剧表演。

新机制: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宠客”,细节里的安全感​

徽州区运用客户导向理念设立维护体系,确保旅客出行体验顺畅,游玩过程安心。

主动出击招揽顾客。四十处服务站点设立在高速公路出口和旅游景点入口,五百多名“绿野仙踪”“呈坎尚礼”的志愿者们一直准备就绪,他们负责提供送水、协助保管物品、分发旅游指南等帮助,总共服务了一百万人;两万张“爱心服务牌”被送到旅馆和农家乐,以此实现为顾客提供便利。

促进消费力度很大。预先派发十八万元文化游憩消费凭证,惠及超过二百六十家餐馆、旅舍、观光地,总共兑换了十四万八千元,进而引发后续消费超过一百七十八万元,达成了“游客享受优惠、商户获得利润”的目标。

应急反应迅速有力,按照“1124”涉旅投诉体系严格操作,提供1003个机关单位免费停车位,增设15辆夜间公交车,有效缓解了停车不便和夜间返程困难的情况,因暖心救助受困车辆的事迹被《安徽日报》刊登报道。

呈坎景区,志愿者为外国游客讲解景点分布。

中医夜市,中医医师为游客问诊把脉。

新传播:从“本地吆喝”到“海外传声”,徽州魅力无国界​

这个双节,徽州区不仅国内“出圈”,更在海外“出彩”。​

成功吸引中央媒体关注。多次在央视平台展示,两次出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央视新闻对大灵山“天上水街”进行直播,央视客户端的小屏幕直播吸引了280万各平台观众。新华社发布的《乡间“舞草龙”》文章阅读量超过百万。

跨国宣传增势。中国新闻社以英文、日文呈现古村落舞龙精彩场面;香港商报用繁体字刊发汉服旅行、中医夜市内容,招徕珠江三角洲居民瞩目。

本地自媒体达人合作推广,制作并上传了三十多条关于大灵山、西溪南、呈坎等景点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夜间列车游览、秋季丰收风光等,总观看量达到一千万多次;同时举办了“和平精英乡村比赛”“汉服拍照竞赛”等事件,在微信、微博、抖音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群主动分享传播。

徽州区通过创新场景的深度感受,借助全新模式的细致呵护,以及借助广泛宣传的突破性进展,在双节期间验证了旅游文化并非简单售卖风光,而是提供富有感染力的体验和周到的关怀。到徽州区,观赏晒秋景象,探访古老村落,欣赏鱼灯表演,参与一场白天兴起夜晚璀璨的徽州盛会。(方舟 文/图)

关键词:徽州区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