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指数报告(2025)发布,中国城市表现突出
最近,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公布了《世界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指数报告(2025)》(简称为《竞争潜力指数报告》),该报告从文化魅力、设施建设、环境维护等十个方面对全球各大城市进行了分析。在此之中,中国的城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北京和上海都成功进入了世界旅游竞争潜力城市的前十名,分别排名第五位和第九位。
随着“免签”政策范围不断拓宽、来华外国游客人数持续攀升,可持续发展已经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可选项”转变为“必要条件”,成为影响城市长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这为中国各地在“十五五”期间开展国际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导。
“十五五”规划阶段即将到来,中国文化旅游领域的对外拓展和体制革新,将基于“十四五”奠定的基础,以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为总体目标持续推进。这一发展方向既已获得国家层面的确认,也已在各省市达成普遍认同。东部沿海地带,以及广西、贵州、四川、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均积极争取将自身建设成为全球性旅游目的地。
从理论层面分析,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包含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等要素的完整体系,其本身具备开放性和国际化的特点。旅游业依托人的迁徙发展,既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也实现了财富从先进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流动,是达成“良好生态环境就是重要经济资源”理念的关键途径。
《竞争潜力指数报告》和《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4-2025)》同时发布,二者揭示了当今全球旅游业的发展新动向。除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之外,提倡协调旅游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准的“环境友好则吸引游客”,数字技术与智能旅游正在改变旅行感受,会议及商业旅游(MICE)能够增加全年访客数量并增强都市适应力等,都紧扣“可持续”这一关键词,为各地打造国际旅游胜地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具体来说,为响应“十五五”规划,发展可持续国际旅游目的地需关注三个关键方面:首先,要着力提升旅游资源的保护水平,其次,要着力增强旅游体验的品质,再者,要着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当前国内诸多城市在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方面已达到国际标准。随着城市更新和“新基建”的推进,发展重心需要从满足基本需求的实体设施,转向支持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科技及生态设施。城市需要保持现有设施的良好状态,同时主动构建能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培育环保型的交通方式,并且促进智能化和普惠性的提升,达成基础设施的生态化演进。
其次,推行以顾客为出发点的长足服务宗旨。该宗旨包含三个层面:易于进入,易于感受,易于互动。建设者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提升内容感染力与文明原真性,使外国旅客不仅能够观赏风景遗迹,还能享受丰富的文化感受;其次,要全面提高可达性,包括改善主要交通方式、“最后一公里”的衔接以及提供多语言服务,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翻译等技术消除语言隔阂;最后,要完善抵达后的服务,及时满足外国旅客对深度探索、小团体活动、沉浸式体验的要求,同时留意“文化游+体育”“文化游+餐饮”等交叉消费的新动向,确保服务能够持续改进。
第三,需要建立能够长久维持的品牌形象和良好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游客更加看重深入的体验和遗产的本来面貌,所以各个地方必须增强自身的辨识度,打造出容易亲近且个性突出的品牌形象,同时要把文化遗产放在城市发展的首要位置。中国的城市和旅游景点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和全球传播途径,借助制作出高品质的内容和实施精确的宣传,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中不断表达自己的声音。必须保证旅游业带来的好处能公正地分享给本地居民和社群,要在生活气息浓郁、本真风味纯正以及方便整洁之间找到恰当的中间点,促使居住舒适和旅游吸引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达成品牌与社区共同进步且能够长久维持的发展状态。
整体而言,为了实现“十五五”期间可持续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发展,这既是国家整体层面的重大规划,也需要各个城市和景区根据当地情况开展具体行动,并且要稳步实施。关键不单是靠改进服务、升级设备、完善商品来招徕海外游客,还须借助旅游产业的长链条,让旅游业全面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在推动未来中国城市经济振兴时,发掘更多样、更稳固的永续发展模式,从而达成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全面和谐。(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