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疆阿克陶杨树成景,无愧天选之树与生态屏障
新疆地区到处都是白杨树,帕米尔高原东麓的阿克陶也不例外。到了九月,白杨树排成行列,村庄道路、公共马路乃至雪山的底部,都能看到它们挺立的身影。由于气候干燥,白杨树的枝头叶子呈现白色,从远处看去,仿佛开满了花朵。
在这片土地上,会自然联想到茅盾的《白杨礼赞》。那些“直插云霄,坚韧不拔”的白杨也在阿克陶扎根。车辆在高原上穿行,连绵的巨大石峰山峰如神灵般耸立。辽阔天地间,激荡起的心情和当年茅盾描述的极为相近——“雄伟”“壮阔”。车窗外边的杨树或成行列队,或只是零星几株,枝叶在酷热风中发出沙沙声响。它们的生长让荒凉大地增添活力。杨树的根系十分茂盛,非常善于稳固土壤,能够承受干旱,不怕酷热,耐受盐碱,堪称新疆名副其实的“优选之树”,并且是关键的绿洲生态保护层。
在阿克陶县木吉乡探访火山地貌时,碰巧遇上一位敦厚的年轻人,名叫小任,是木吉乡的工作人员。小任原本籍贯甘肃,曾在四川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木吉乡政府工作。他于去年与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女儿喜结连理,之后便在此安家落户。谈及自己的新婚伴侣,小任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带着满脸的满足感从手机里翻出在云南拍摄的结婚纪念照片。照片中,他和妻子都展现出灿烂的笑容。
“父母曾经到过阿克陶吗?”“到过,他们觉得那里很不错。”小任表示自己也是来自乡村,非常了解基层工作的艰辛。以阿克陶为例,过去,许多生活在深山里的村民,住在简陋的棚屋中,依靠饲养牛羊为生,经常需要翻山越岭,他们对山外的世界几乎不了解。随着搬迁扶贫政策的实施,数千名牧民逐步离开了偏远寒冷的山区。他们有些人负责看管牲畜,另一些则从事手工制作,还有些人忙于耕种或者经营自己的店铺。
高原的紫外线让小任的脸庞变得黝黑发红,他的表情流露出一种坚定,那是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坚定。阿克陶,他将在这里抚养孩子,开展事业,他会像路边的白杨一样深深扎根。
这些树木,包括钻天杨、白杨、苦杨、密叶杨,以及最为人熟知的胡杨树,都同样展现出粗犷中带着优美,沉默里蕴含着坚韧。只要它们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就会拼命向下延伸根系,向上努力生长枝叶,以此来阻挡风沙的侵袭。胡杨树的表现更是突出,它们的生命力可以持续超过百年。每一株在此生长的杨树都曾与大地结缘,它们无法决定风从何处吹拂、种子飘向何地,一旦生根,便将生命扎根于泥土,把前路系于地下。生命如此,人类亦然。
离开阿克陶的那天早上,透过玻璃看见外面有许多树木呈现黄色,闪烁着秋季的鲜明色彩。我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幕,把它当作对阿克陶的珍贵回忆,同时还包括沿途的雪山与河流、荒漠与绿洲,以及那些我遇到过的面孔。车辆驶离县城范围,道路两侧的杨树快速从视野中闪过。就在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窗外那片耀眼的黄色就是白杨树!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0日 20 版)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