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暮到灯火通明,乡村夜经济焕发蓬勃生机,共赴夜宴
从日头隐没到华灯初上,从夜晚漆黑到村镇明灭,此刻,乡村的黑夜正展现出旺盛活力。
看啊,苗族村寨的银饰雕花,新疆地区的彩色灯影,江南水乡的藤编美食,关中地区的星夜市集……这些多元的夜间活动,包括餐饮、娱乐和购物等,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消费市场的活跃,大家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享受幸福生活。推动夜间经济不仅能够延长消费时段、提高村民的经济收益,更是激活闲置资源、改善乡村面貌、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有效方式。本期,让我们共赴这场充满生命力的乡村夜宴。
银星璀璨映苗寨
讲述人:贵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村民 李林书
十多年前,年满二十的我,怀揣着离开家乡的愿望,踏上了前往广东的长途汽车。我先后在建筑工地、生产企业和商业场所工作,几乎承担了所有类型的劳动。每当劳累地回到住处,耳畔似乎总能响起深山里银匠锤打金属的清脆声响,听到父亲反复叮嘱:“林书啊,我们这门手艺是苗族人的根本所在。”
时隔一年,我再度踏足雷山,拿起了父亲那把既亲切又陌生的银匠工具。经营店铺期间,我察觉到白日里光顾的人虽多,但实际购买的却不多。等到天色渐暗时分,整个苗族村寨灯火辉煌,观景台处人头攒动,"夜寨子"仿佛点燃了游客的购物欲望,租赁和购买的生意显著增多。为何夜间反而生意兴隆呢?原来,在灯光的映照下,苗族银器愈发光彩夺目,也更加适合拍照留念。随后,我用心制作,在饰品上敲打出许多细小的凸起和凹陷,每个弯曲都反射着如同银线般的亮光。当崭新的“夜光蝶”被父亲拿在手里轻轻转动时,他眼中流露出一丝难以隐藏的喜悦和满足。
没过多久,那些我专门为夜晚构思制作的银饰,就由女孩子们佩戴在胸前部位,或是发髻上面,再或是手腕之处。小铺子的买卖一天比一天兴旺,几年光景里,它便从一间地方狭小的店面,扩展成了拥有七家分支机构的商业网络。
近些年,旅行时拍摄照片成了许多旅客热衷的活动。我注意到不少女性顾客佩戴着店铺里的苗族刺绣和银饰取景,这让我萌生了新想法。既然苗族人具备独特的审美情趣,何不将摄影与饰品搭配融为一体呢?
接下来,我用心为每位来客挑选并组合服装和银器,让身材修长的姑娘佩戴长款垂坠的耳环,如同夜风中摇曳的柳条;脸型饱满的姑娘则佩戴精致小巧的胸前挂件,显得婀娜多姿。那天,一位姑娘对着镜头高兴地表示:“李老板,你挑选的这顶银饰花冠,让我仿佛真的变成了这苗岭的明月。”
苗族银饰的款式构思与手工打造,苗绣工艺的精细定制与蜡染图案设计,苗寨风光的深度游安排与向导接待,旅行影像的创意拍摄与后期剪辑,短视频内容的策划与制作……目前,我们机构的各项服务全面展开,年度营业额将近千万。
苗寨夜景光华夺目,这既是我事业的开端,也照亮了乡亲们奔小康的道路。麻料村号称“银匠村”,和我一样的大型作坊还有数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牵头,把有志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和留在家中的妇女聚集起来,传授给他们传统手工艺、饰品设计以及影音制作技术。观察他们技艺精湛地为观光客进行装扮、抓拍影像、制作影像资料,记录下夜苗寨的迷人画面,我感到无比欢欣,如同饮用了苗族的米酒般畅快。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文旅产业正飞速进步,“村BA”“村超”“村晚”“村T”等带有“村”字标签的农文旅结合项目广受欢迎,三百里苗岭不再有昔日日落即睡的宁静,夜间经济的活力让各个苗寨都展现出迷人的风光,令人赞叹,这条返乡创业的选择非常正确,为了家乡的手工技艺而归来,这一切都非常值得。
“不夜村”红红火火亮堂堂
介绍者:新疆温宿县教育局派驻乌克铁热克村的第一书记兼工作组负责人 吾拉依木·买合买提
夏天,是我的家乡——温宿县乌克铁热克村一年中最璀璨的时节。
天色刚刚黑,村口处的柳树和白杨枝叶交错,轮廓模糊不清,幸福长巷中的彩色灯光闪烁,如同繁星洒落,让整条街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微风送来馕、烤肉和烤包子的香气,巷子口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集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跳起麦西来甫舞,小男孩们在假山和人工瀑布旁边嬉戏打闹。从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城来的游客挤满巷子,手里拿着新买的食物,目光被墙上的农民画吸引而开怀大笑。
再认真听听,有人喊“喝点凉水解解热”,又有人叫“刚切好的水果,快来瞧一瞧”,叫卖声、笑声、弹琴声混杂在一起,从街的一头传到另一头……
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乌村,以前还是个环境卫生倒数村。
2021年春夏之交,村领导集体与驻村干部持续召开多次会议,众人心中都怀揣着一股热情,誓要使这个村落焕发新生。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幸福长巷的绚丽涂鸦、紫藤长廊的芬芳气息、水上游乐场的欢声笑语逐渐呈现。白墙黑瓦的民居依次换上了新装,家家院落中的月季花与格桑花沿着栅栏向外生长,别有一番景致。我们为整个村庄铺设了污水排放系统,设置了四处公共卫生间,过去泥泞不堪的排水沟现在已经消失了。
近些年,旨在为邻近居民创造更多休闲消遣的场所,并且增加本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我们集中精力推动乡村的新兴产业,激发夜间消费活力。在灯光璀璨的街区,孩子们围绕充满奇幻色彩的魔法主题区域,嬉戏于闪烁的灯光之中,而穿着传统服饰的年轻女性们,则纷纷与哪吒塑像合影留念。这些知名角色一亮相,大人小孩便蜂拥而至,手持手机不停拍照,周末的客流量毫不费力就突破了5000人。
如今夜市里的固定摊贩数量已经增至六十余个。售卖凉粉的村民米妮萨克孜向我们做了个说明,过去务农一年才能积攒两万元,如今在夜市上工作三个月就能赚到三万多元。
乌村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得益于“官方搭建平台、民众积极参与”。国家提供了优越的扶持措施,我们将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地方,村民们把村庄打理得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超过六十家商铺,以及三百多位居民,通过旅游发展获得了收益,经济状况改善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接下来,我们计划增设一些瓜果种植区,供访客白天采摘葡萄,晚上观赏演出;同时,将邀请一些匠人来开设作坊,把农民画、刺绣、木雕制作成纪念品。我们相信,“印象乌村”的声誉会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生活,就像村边的霓虹灯,将持续明亮、兴旺。
“光明行动”点亮“夜经济”
介绍者:诸暨市安华镇安华社区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何文卫
傍晚时分,杭金衢高速安华出口的车辆渐渐多了,从各处驶来的小汽车接连不断,涌进我们的村落
那个深冬的夜晚让我想起2017年发生的事,当时我正在村委会二楼负责统计村庄空心化情况,从蒙上霜花的窗户向外看,整个500多户人家的村落只有不到一百盏灯还亮着,多数年轻人已经离开,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还有那些空无一人的道路,每到晚上,整个村子就显得格外寂静。
安华社区面貌的焕然一新,源自于五年前实施的“光明工程”。我们将杂乱的电线深埋地下,促使太阳能照明设备遍布田间小道和狭窄巷弄。不仅如此,我们还对道路实施了“白变黑”改造,原先坑洼不平的十字路口转变为平整的沥青路面,居民出行变得极为便利。
设备到位之后,真正的挑战才要面对。2019年4月,镇上因为吸引投资建了一家商业中心,但并没有商家愿意进来。那时候,编织藤器的老周就表示了顾虑,他说:"晚上出来卖东西?谁会光顾?可能连电钱都收不回来。"我向他承诺,第一年的租金政府会减免,要是经营不景气,村集体负责承担损失。那碗冒着热气的雪菜藤汤,成了当年夏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第一个月的营业额达到了两万多元,这既让老周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也让许多商家感到安心。
现在,即便到了凌晨两三点钟,那片集市依然非常喧闹。左边,传来阵阵炸物香味,那是卖臭豆腐的老太太的油锅里翻滚着金黄色的油花;右边,小江和小媳妇的烧烤摊炭火正旺,他们白天忙着买来食材,晚上把五花肉、马兰头、水芹菜穿成一串串,去年光烤制的食物就卖出了五万份;最为抢手的,还得数安华的“牛陶汤”,在洁白的瓷碗里堆满牛杂,浇上热汤,那股鲜美立刻就散发出来……
从氤氲的烟火中穿行而过,就抵达了咱们村最喧哗的所在,悦朗广场的“村BA”。参赛选手们来自各个村落,尽管在场边他们身份有别,可一旦踏上赛场,全都拼力“为村荣誉而战”。乡亲们带着家人,不是参与赛前歌舞,就是专注看球,把助威声喊得响亮,喜悦之情立刻“爆棚”。
夜晚得以明亮的,不仅有屋檐下的照明设备、各式各样的节目,关键在于官方的坚实支持——乡镇级金融机构推出了“夜间经济创业扶持计划”给予利息减免等帮助,让大学生小周的摊位获得了最初的燃料;在定期的会议中,村级领导班子仔细记录每月的难题并迅速处理,努力成为民众的贴心伙伴。
打开簿册,今年前半年,本镇凌晨两点后营业的餐饮店超过两百家。借助夜间消费的东风,我们安华镇声名鹊起,成就斐然。
月光集市焕新“艺”
讲述人:陕西礼泉县袁家村村民 王庭坤
2016年4月1日,初次走进袁家村那天,春日阳光普照,老街暖意融融。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饱经风霜的建筑,还有各式古董点缀其间,络绎不绝的游人更是增添了几分热闹。那一刻,我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想在当地经营一家手工皮具铺子,享受一段宁静自在的时光。
最初,村落里缺乏夜间吸引人的活动,访客多数是白天到访,当天就离开。为了吸引游客停留更长时间,村中的管理团队策划了发展夜间经济的方案,陆续增设了文化展示空间、特色住宿、休闲饮品店和手工体验点等,同时招募了有艺术才华的年轻人和潮流领域的活跃分子,使得原本白日里热闹的村落,慢慢转变为夜晚同样充满活力的社区。
2022年春季时节,村集体将我的店铺迁移到了主干道旁,并且经常就吸引顾客的方法向我提供建议。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村委会在游客服务中心的广场区域开设了“后备箱市场”,使得原本昏暗的场地变得光彩照人。起初,我只是抱着碰碰运气的态度加入了这个活动,把售卖小型皮具的摊位设置在了广场上。未曾料到,这一尝试却开拓了崭新的经营局面,
夜幕降临的广场,别有一番魅力。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特色手工艺品应有尽有,参观者接连不断,欢快的叫喊声回荡在空中,我的皮货摊位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顾客数量。某个晚上,一位来自西安的年轻女性在我的摊位前停了下来,感叹道“没想到郊外夜市能购得如此精良的皮具”。我向她介绍皮货上的秦朝砖雕图案,她听得津津有味,离开时买了三个钱袋。
我如今经常在闭店后前往广场观赏社火表演,或者到“后备箱集市”协助邻居照看摊位,观察众多年轻人带着新颖构思来设摊,目睹老街灯笼数量从零星几盏增至一片繁盛,由此领悟到:袁家村的夜晚之所以璀璨,源于有人坚守传统,更有人勇于开拓——正如我手中的皮具,凭借传统工艺制作出别致设计,便能在夜幕中熠熠生辉。
夜深时分,村口始终亮着灯火,从不熄灭。这光芒中,寄托着旅人的向往,维持着商贩的营生,也蕴含着袁家村的主张:乡村的夜晚不只是供人休憩,更应成为生活创造的舞台。
项目团队由记者刘梦,孙金行,靳昊,陆健,吕慎,陈冠合,张哲浩,李洁组成,通讯员有赵新昌,方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