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五台山:探寻生物多样性保护答卷,聆听人与自然和谐乐章
漫长的岁月风霜,塑造了五台山“北方最高峰”的雄伟;不同高度的生态区域,滋生了“生物多样性宝库”的丰富。
山野间遍开金黄色的莲花,林中隐匿着稀有菌种;镜头定格了华北豹的踪迹,石壁上挺立着坚韧的忍冬花——这方水土上,所有生命都在演绎各自的繁衍历程,每一道物种的显现,都彰显着生态维护的成果。
让我们一同前往这片富有弹性的地域,考察物种丰富性维护的全方位成果,感受人类与自然融洽相处的壮丽诗篇。
解锁五台山的生态密码
从物种减少到种群增多,从消极保护到积极合作,五台山一直遵循生态建设为基础、科技为助力、群众共同维护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使生态安全更加稳固,成为稀有动植物的安身之处、环境治理的榜样。
生态筑基
摸清立体秘境生态家底
五台山的自然特色,源于它独有的“垂直生命带”。从山下的农业区域往高处走,依次出现山地落叶阔叶灌丛,针叶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最后在山顶形成亚高山草甸,构成“一座山里有四季,十公里内景致不同”的自然奇观。作为华北地区典型的山地草甸,夏季时金莲花、苔草等几十种植物竞相开放,如同金色星辰洒满青翠的地面。
更绝妙的生命密码,隐匿于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地下—地上”三维构造里。在树林腐殖土的下方,有71种大型真菌在暗中发育:例如山西独有并以“五台山”为名的黑蛋巢菌等。这些真菌能够分解腐殖质,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担当着生态系统的关键角色;在险峻山崖上,极度濒危的植物丁香叶忍冬从岩缝中艰难生长,而臭冷杉则在1600米到2500米的高度连片分布,二者共同记录了华北地区的环境演变。
为了保护这份珍贵的自然资源,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积极推行生态保护措施,每年大概会种植二十万公顷以上的林木,修复并维护八万公顷以上的草原,同时对十万公顷以上的森林进行精心管理,以此促进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为各种生物创造了更优越的生存和成长条件;在山西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手段,使得四万九千九百九十六株臭冷杉得以茁壮成长,这个在全国分布位置最南端的臭冷杉种群,目前幼树和幼苗的数量正在持续增加。
过去去山中时,很少能碰见狍子;如今在巡逻途中,时常可以看见赤狐在林间小路上穿行,红外线相机还捕捉到了华北豹的身影!10月9日,五台林局金岗库林场的刘瑞军谈到五台山的生态改善深有感触。到目前为止,林局管辖区一共统计了211种野生动物、1146种野生植物,立体生态保护网络的作用正慢慢表现出来。
科技赋能
实现珍稀物种精准守护
瞧,正是中华斑羚!今年9月,五台山景区监测人员通过红外相机影像,首次捕捉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的画面。此刻,台怀镇、金岗库乡、石咀镇所在的44台网络红外设备全天候工作,监控着176平方公里的林地草丛沼泽地带,即时捕捉着野生动植物的行动路径——包括华北豹行走的雄壮体态,豹猫在树林间移动的敏捷身姿,以及中华斑羚来到山下饮水的闲适景象,这些“林中哨兵”使稀有生物的日常行为更加明了。
依据相关资料,林业工作者借助基因检测排泄物,能够精确统计群体规模;通过丈量足迹尺寸和间距,可以描绘出其活动地带;同时参照区域考察,研究生存环境中的植物情况。
科技不仅能“捕捉踪迹”,更能“搭建家园”。五台林局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定门限石林场实施“栖息地改善项目”,在动物通道位置,采用采伐后剩余材料建造八个避难场所,为华北豹、豹猫等提供防风避雨的“安全点”;在溪流边,布置十一个供水点,借助石头堆砌形成微型蓄水坑,缓解动物“找水难”状况;在林子里,安装人造鸟巢,使红嘴蓝鹊、星鸦等鸟类在冬季到来前拥有“保暖居所”。
过去只能依靠肉眼进行巡视,如今借助科技力量,动物迁徙路线、植物生长阶段均可精确掌握。门限石林场技术员杜帅印表示,科技使保护工作从依赖经验转变为依据信息,同时让珍贵物种在五台山能够更安全地繁衍后代。
全民守护
筑牢和谐共生长效屏障
每年七月初,驼梁景区的金莲花迎来繁盛花季,门限石林场的“守护者”郎云峰与杨龙随即进入繁忙状态,每日在驼梁景区的金莲花丛中往来检查,制止游客采摘花朵。“起初部分村民不认同,认为摘些花无伤大雅,我们就拿着金莲花维护手册登门说明,如今他们还会在景区协助我们与游客交流呢。”郎云峰表示。
五台山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并非孤立进行。每逢“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相关人员便会前往居民区、教育机构,借助悬挂标志、派发手册、线上宣传等途径,宣传生态守护思想;在镇海寺、台怀镇等地,还会设立生态保护说明牌,采用图示文字并茂的方法,展示华北豹、黑鹳等生物,使参观者在观赏风光时认识生态保护的关键性。
此外,五台林区管理机构同山西省森林公安机关五台山分支部门构建了联合防治管控体系,针对无序捕捉、非法狩猎以及肆意挖掘、任意采撷的活动进行彻底清查;并且与忻州教育学院的学术机构、太原植物研究基地展开协作,致力于开展对特定物种如臭冷杉、黑褐穗薹草的学术研究与保护工作。
村民是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伯强林场聘请茶坊村村民担任珍稀植物看护人员,持续监测稀有植物的成长情况。如今进入山林遇见野生动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用手机拍摄,而不是捕捉。茶坊村村民望着山林里动物数量逐渐增多,心中充满满足感。
专业机构运用科学手段进行保护工作,村民们积极参与日常看护,景区实施严格管理措施,游客秉持文明参观理念,五台山由此建立起一套多层次的防护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牵头,各部门联合行动,并鼓励公众共同参与其中,如今红外相机持续记录到多种新物种的活动踪迹,这片土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正预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前景。
丁香叶忍冬
“植物明星”丁香叶忍冬 悬崖上的生命守望
前往21号样方探望那棵最粗壮的树木吧!9月29日黎明时分,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伯强林场副场长韩兵,以及林业工程师郭阳阳,便动身前往茶坊村周边的山林。他们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攀登了半个钟头,一座满是石块的陡峭悬崖映入眼帘——此处栖息着全国范围内非常罕见的“植物杰出代表”——国家二级保护品种丁香叶忍冬,同时它也是一种分布范围极窄的物种。
2021年,五台林局初次见到这种植物,当时仅统计到21株;2023年,当“丁香叶忍冬调查与就地保护”项目开始实施,工作人员在石头山和悬崖峭壁上多次寻找,尽管手脚常被碎石割伤,但数量已增至48株;到了2025年,通过一次专门调查,又发现了11株。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找到的那些植物中,竟然有一棵高达3.1米、树冠直径超过4米的,它的根系从岩石的缝隙间奋力延伸出来,枝条十分强健有力。郭阳阳指着远方那棵植物,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
保护丁香叶忍冬,是在进行一场对抗“脆弱”的斗争。这种植物喜爱干燥、土壤贫瘠的地方,主要生长在很少有人到访的山崖上,最小的植株高度只有几十厘米,根系分布较浅,容易受到风雨的破坏,还可能被上山放牧的羊群啃咬。为了守护这些“山崖上的珍宝”,林业部门将它们的分布区域用围栏保护起来,并雇佣当地居民作为专职看护人员,每天进行巡视。他们手机里保存着每株丁香叶忍冬的影像,新发的枝条,泛黄的叶片,都记录得明明白白。
人工繁殖为丁香叶忍冬的未来带来了转机。10月10日,山西省林科院送来了两盘培育成功的幼苗,其中一部分被移栽到原生地地势平坦的地方,另一部分则留在林场进行观察。我们希望探究,是局部气候条件制约了它的生长范围,还是自然播种后难以存活的问题。郭阳阳说明,倘若幼株得以存活,将来或许能够拓展移栽的领域;倘若受局部环境制约严重,就必须采取更为周密的现场维护手段。
傍晚时分,落日余光映照在峭壁上,紫丁香与忍冬的枝干随风轻轻摆动。从最初的无心邂逅,到现在刻意维护,数量从二十一种增至五十九种,这些顽强的生灵不仅补全了山西生物名录的缺项,更体现了五台山对小众物种保育的坚定——每一株新芽的茁壮,都是对“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最生动的写照。
驼梁金莲花开。
定居五台山的“珍稀居民”
动物篇:山林里的“国宝级住户”
华北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豹科动物中的一种,属于山西四大代表性物种之一。2022年首次通过红外相机在五台山捕捉到其影像,这些年已持续在门限石林场、南梁沟等地活动,这种动物的生存状况表明当地生态体系构造健全,运作良好。
黑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种属于鹳形目鹳科鹳属的鸟儿,是山西省四大代表性物种之一,对水体环境和生存地带有非常高的标准,被称作“鸟类界的珍稀保护动物”。2025年国庆节来临前,在清水河流域发现了这种鸟的影像资料,它成为了五台山生态环境改善的象征性标志。
中华斑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鲸属于偶蹄目牛科斑羚属的哺乳动物,已录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它们对原生的森林灌丛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人们常称其为“岩壁舞者”。2025年9月,五台山景区首次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它的身影,这证明了五台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正不断获得改善。
豹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豹猫属于猫科,体形比家猫更灵活,常生活在植被繁盛的地方,比如五台山南梁沟一带。这些年借助红外相机观察,发现豹猫在五台山的活动范围持续扩大,种群规模也在稳步增加,现已成为中低海拔地带野生动物中较为普遍的一种。
植物篇:高山上的“珍稀活化石”
臭冷杉(国家珍稀保护树种)
松科冷杉属的树木为常绿乔木,它们的生长高度可以达到三十米,喜爱生长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也被称为“臭松”。这些树木主要集中生长在五台山中台海拔1600米到2500米的区域,并且形成了条状的森林群落。在2002年山西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后,经过基础调查,估计这个物种的数量大约有四万九千九百九十六株,这种树木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被视为一种“活化石”。
丁香叶忍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一种属于忍冬科的落叶灌木,数量非常稀少,因为叶子的形状像丁香树而得名。这种植物能够忍受贫瘠的土壤和干旱的环境,通常在悬崖和岩石的缝隙中生长。2021年首次在五台山区域发现时,仅有21棵植株,经过专门的保护措施,数量增加到了59棵。它是研究华北地区高山植物生态系统的一个关键对象,目前人工繁殖的方法还在试验阶段。
大花杓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兰科杓兰这个属的植物是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度在25到50厘米之间,拥有粗壮而短的根茎部分,它们生长在五台山二茄兰周边地区,常见于海拔400到2400米的高度,具体位置包括林子下面、树林边缘以及草坡地带,这些地方通常腐殖质含量较高,并且排水状况良好。
黑褐穗薹草(山西新记录植物)
一种属于莎草科的植物,生长在2200到4600米海拔的高山灌木草甸地带,过去只在甘肃、青海、四川等西部省份和中亚地区有分布,2022年五台林局的工作人员与太原植物园的专家在五台山进行科学考察时,首次发现了这种植物在山西的分布群体,这成为了该物种全国分布范围的最东端记录。
金莲花
毛茛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金莲花,别名旱地莲和金芙蓉。这种植物不仅观赏性很强,还可以用来治病。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驼梁等地的金莲花会成片盛开,成为五台山非常有名的自然风光。
0 条评论